福建墙体广告 “飞机像蜜蜂,要吃饱钻地缝,要见父母恐怕要下辈子……”时至今日,97岁的抗战老兵庄言,仍可以用一段闽南语顺口溜道出那段枪林弹雨的阅历。
庄言,曾被编入国民革命军73军77师230团炮1连1排1班,彼时跟从部队在长沙郊区操练。24日,中新网记者来到白叟的家乡——福建省平和县五寨乡,白叟正坐在门口,双眼望着前方,专心肠深思着啥。
20余同乡入伍 仅余1人返乡
庄言白叟出生于1919年,家里共有三个兄弟,他排行老迈。1939年,为了躲避征兵,他曾到舅舅家,后来因母亲和弟弟被抓,他才去应征从戎。
庄言与同乡的20余名青壮年一同被带到平和县九峰镇,等候接新兵的部队。半年后,庄言便跟着接新兵的部队前往福建龙岩集结。1940年头,新兵们步行脱离龙岩经长汀到江西瑞金、赣州,过广东韶关北上湖南,经株洲抵达长沙部队。
“战争是严格的,在战场上时刻面临着生命危险。”白叟告诉记者,这20多名青壮年中,被分配到了不一样的当地,直到现在,他们再没见过面。
解放后,庄言回到家乡,才知道正本最初一同应征入伍的20余名同乡只需他回来了。
战争严格 目睹战友身边倒下
“当时我们和日军隔了一条河,一听电船的动静我们就要根据间隔调整平射炮的高度。”庄言司职炮兵,他与战友们用平射炮阻击日寇运输船,白日战争,晚上护炮放哨,“常常日夜不休憩,有时候可以休憩一两个小时。”
1943年,湖南北大门华容失守,为阻遏日军南下攻势,庄言地址的军团受命前往支援。
因为日军飞机的轰炸和低空扫射,炊事班白日不能生火也不能往阵地送水,战士们只能忍饥挨饿。庄言告诉记者,只需到了晚上,日军中止轰炸和进犯,才干取得一些少量食物,但是第二天又要从头投入战争。
时隔数十年,回忆起战争的惨烈,庄言仍不由得叹气。“身边牺牲的都是战友,有一次战争后,看到了很多尸身,只能在山头挖坑,把他们埋进入,再插上一块木块。”
背着弹片走过70余年
现在,在庄言白叟的右臂上留有一块碗口大小的“凹槽”,而背上则仍留有七、八块弹片,这些都是70多年前的那场战争留下来的。
白叟说,自个虽然活下来了,但也几乎丧身,在某次战争中,他意外被日寇的过山炮炮弹炸得遍体鳞伤,因为温度较高、医疗条件较差,致使伤口重度感染,伤口里长出小虫,但他仍是硬生生忍过去了,右臂上也因为被枪弹击中,挖出了一大块肉。
白叟摆开衣袖告诉记者,当时他被确诊为三级残废,虽然命保住了,但手臂弹性却不便利。
“从前受伤的人很多,大伤口会有人处理,小伤口都是抹一下药,等着伤口愈合就好了。”白叟告诉记者,从前医疗欠好,没有注重检查,看到伤口愈合就觉得恢复了,他并不知道有弹片藏着伤口里边。
1969年,庄言腿上的旧伤发炎,家人带他到医院检查才发现腿上有弹片,当时就通过手术将弹片取出。
2014年,庄言的家人带他到医院做检查,发现背上还留有七、八枚弹片。“那个弹片现已长在肉里了,而且白叟年岁也大,他说没啥影响就没有取出来。”庄言的儿子庄镇安告诉记者,现在白叟身子还算健康,平时活动也都是在家里,有时会到村里找别的白叟谈天。
现在,一张四代同堂的“全家福”挂在庄言白叟的屋子里。安享晚年的庄言慨叹道,战争是严格的,要珍惜平和,铭记前史,现在的日子都是战士们用生命换来的,不能忘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