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墙体广告协会执行会长 | 中国三四级市场营销协会常务理事
施工流程
  • 施工报名
  • 客服回访
  • 业务洽谈
  • 签订合同
  • 三天开工
  • 十天完工

洽谈电话

400-6060-805

首页 >> 资讯报道 >>汉阳贡院牌坊藏身居民楼群中 全国亦属罕见

汉阳贡院牌坊藏身居民楼群中 全国亦属罕见

良心做事 诚信待客 专心服务
扫一扫
加好友

2016年10月09日 04:10 相关案例: 本文标签: 湖北墙体广告

湖北墙体广告  早在明清期间,汉阳便是学风极盛、人才济济之地。
  但是,武汉的文明教学气味可不是在现代随着大学生的增多而形成的——早在明清期间,这儿便是学风极盛、人才济济之地。
  至今仍屹立于汉阳阳新路南端东侧的贡院(共勉)牌坊,好像在向世人诉说着当年勤学之世风、楚才之济济……
  汉阳贡院牌坊 藏身居民楼群中
  9月25日,记者从汉口驾车经晴川桥,过铁门关,再上汉阳大路,行约一公里,左拐进入阳新路。距该路南段数十米处东侧,有一简陋洗车坊。从洗车坊东望,便是共勉街,举目可见坐北朝南的贡院(共勉)牌坊,它构造严实,气势雄伟,给人以朴素厚重之感。
  这座花岗岩牌坊虽地处居民楼群之间,且因历经数百年风吹雨打,外表斑斓陈腐,但其威严的气势, 丝毫未减。牌坊东侧地面上,有武汉市人民政府于1993年立的“优异前史修建”介绍铭牌,上面介绍道:“共勉街牌坊属中国传统修建,建于清中叶。共勉街原 是汉阳县学所在地,明清时为考场,亦称贡院……”
  据悉,旧时一般形如牌楼的修建物,均是用来留念封建礼教即所谓忠孝节义的人物。但是,这贡院(共勉)牌坊却是当今武汉市内尚存的为学子而立的古文明牌坊,且在全国亦属稀有。
  《汉阳区志》载,明清时,此地系乡试会试的考场,称为“贡院”,这牌坊即是通往县学标志物,称之贡院牌坊,寓有“荣耀之地”的意境。由此可见,早在几百年前,武汉的文明教学就在湖广内甚至全国都颇具影响了。
  古时这牌坊前还另立有一碑,镌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此碑石于1958年丢失,后在建桥街办事处石阶上找到,但碑石已残。
  专为学子而立 全国亦属稀有
  记者看到,该牌坊立于一居民小区北面铁栅栏外的绿地上。本地居民们来来往往,却并无停步观察者,好像对它早已熟视无睹。
  眼前的牌坊,六柱五门,每根立柱高约6米,正门宽3.6米,两边门宽依次为1.6米和2.3米。每根柱子顶部都有一个小石狮。这些小石狮虽然容颜有些风化,但体形微胖,与平常所见的精干威严的狮子比较,这些胖乎乎的小石狮颇有点“萌萌哒”!
  不过,记者一行发现,牌坊第五个门上的额枋有显着的裂缝,露出钢筋混凝土。这是怎样回事?不是说这是清朝中叶用花岗岩筑的吗?
  随行的当地志专家介绍:1938年日军侵吞武汉时,该牌坊损毁一门,残存5柱4门。1995年,汉阳修建开发公司因工程之需将牌坊向北略微移动,并用钢筋水泥拌白色瓜米石补齐残缺的那一门,以6柱5门的最初容貌从头展示在世人面前。
  有裂缝的那一门,恰是21年前从头修补的。
  旧谜解开,新的疑问又来了。既然是为贡院立的牌坊,怎样又名共勉街牌坊呢?
  这儿就有一段地名的演变了。清嘉庆《汉阳县志》记载这儿为县学所在地。古时,县学是指某一县级行政区域内供生员就读的官办学府。科举制度下,童试选取后准入县学读书以备参与高一级考试,谓之进学、入学或入泮;士子(学生)称庠生,俗称秀才。
  1990年版《武汉地名志》关于“共勉街”解说:此地是明清期间乡试、会试的考场(亦称贡 院),县学前有牌坊,邻近有客栈,招待四乡考生。考生进入贡院均经此牌坊,此坊故称贡院坊。此街得名贡院街,后谐音讹为共元街。上世纪40年代改名共勉 街,1967年改名火炬后街,1972年复名。
  后来,牌坊就依地名而称改为“共勉街牌坊”啦。
  见证汉阳 从古至今的文明开展
  贡院牌坊深深打上汉阳文明教学的痕迹,印证汉阳文明教学的开展。
  汉阳古城不仅是唐今后历代汉阳县、郡、军、府署衙所在地,并且也是唐宋今后汉阳境内的文明教学 基地。据成书于新中国建立初的《新辑汉阳识略》载:汉阳府学(即府级行政区划的官办教学组织)创立于北宋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汉阳在此间 创儒学于枫栖山(今凤凰山,在共勉牌坊北约一公里处)麓,学风日盛。
  宋哲学家程颐弟子在汉阳知军(官名)游酢(人名)临政之余,常召弟子讲学。朱熹弟子、知军黄干,在自己的府衙后边的枫栖山依山筑屋,建周、程、游、朱(周敦颐、程颢、程颐、游酢、朱熹)祠,推重教化程朱理学,一时间江汉专家纷繁前来就学。
  清康熙年间,汉阳除有府学、县学及乡塾以外,还在城内建有晴川书院、黄公书院、崇正书院、凤山书院等,贤儒名士接连不断,游学于汉阳城。明清时,汉阳城内的县学设贡院,为朝廷和各级官府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储藏。
  《新辑汉阳识略》记载:自明永乐四年(1406年)至清嘉庆九年(1804年),从汉阳府学、 县学贡院考出的文科进士(具有高级学位、职称的知识分子或官员)竟达123名之多。自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至清宣统二年(1910年)汉阳府学、 县学考取举人572名。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年代,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变成被朝廷和当地官府委任的官员。当年汉阳的文明教学在湖广甚至全国的影响由 此足见一斑。
  创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的晴川书院,历经三百余年,开展变成当今湖北省演示中学--武汉三中,多年来培养了很多优异学子。这所名校,距贡院(共勉)牌坊仅天涯之遥,这是前史的偶然,仍是勤勉肄业之风连续使然?

相关资讯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

广告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