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黄石墙体广告 9月7日上午,在花湖秦淑华白叟家里,东楚晚报记者看到这样一杆老秤:有大拇指粗细的秤杆,泛着漆黑的枣红色,杆面上10颗铜质秤星装点;下面吊着的立体梯形的铁块是秤砣,秤头下方是一个秤盘,由三根链子固定着。
历经岁月的蹉跎,这杆老秤外表已经有些泛黑,秦淑华每周都坚持给秤擦油保养。白叟本年68岁了,带着老花镜,悄悄摩挲着秤杆,聊起这杆秤背后的故事,这还得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
白叟有6个兄弟姐妹们,在那个年代家里缺吃少穿。“每天吃多少米,老母亲都得克勤克俭,要用秤核算着吃。”秦淑华说,“不然很可能哪天就没有粮食吃,要 饿肚子的。”这杆秤是曾在制秤店里做过学徒的大哥,自个在家揣摩着,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做出来的,老母亲把它当成宝物,不容易外借。
上世纪80 年代初,跟着后代们逐渐长大,家里的日子开端宽余。秦淑华中专结业后被分配到
黄石的百货商店里作业,也把老母亲接到了
黄石,这杆秤也被装进行李袋带了过 来。终身闲不住的老母亲,在家邻近拓荒了一块菜园,比及瓜果丰盈时,拎着满满一篮子的菜,带着这杆秤去菜场卖。抓起一把菜放秤盘里,拎起一杆木杆秤,拨动 秤砣,看一眼秤杆上疏密有致的秤花,准确地通知你分量。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你看看这秤,有十六颗星。造秤时,先取北斗七星,再取南斗六 星,涵义着生意南来北往,四海兴隆。另有福、禄、寿三颗星,代表着世人夸姣的神往。”老母亲说,要是缺斤少两的话,少一两缺福,少二两缺禄,少三两就折 寿。记住儿子上小学时,老母亲还会拿起这杆老秤,给外孙讲成语“半斤八两”的来历。
上世纪90年代中旬,老母亲逝世后,这杆老秤就留给了秦淑 华。现在,跟着电子秤的遍及,这把手工老秤也显得稀罕了。偶然有邻居架屋上梁,就会借去祈福。遇上哪家办喜事,也会被借去放在新床新被中,用大红绸布裹 了,讨个“左右逢源”的彩头。40多年过去了,这杆老秤称的不仅是分量,更是满满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