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亳州墙体广告 日前,笔者走在涡阳县丹
乡镇一个葡萄采摘园里,放眼望去,一个挨住一个的葡萄大棚源源不断,蔚为壮观。“我在这里打工多年了,每年收入15000块钱,家里外欠款也还了,我本来的精神病也没了。”本年65岁的韩玉芹一边采摘葡萄,一边与笔者讲述她脱贫的往事。
这个葡萄采摘园负责人张俊虎,因爸爸逝世得早,家里兄弟们多,贫穷让一家人想富却没有办法。2011年,在外打工取得栽培葡萄技能的张俊虎、张俊龙兄弟俩,自食其力干起了葡萄采摘园,效益可观,几年后不仅收回了成本,又出资60万元流通土地成立了栽培专业合作社,把葡萄采摘园做成了本地的闻名工业,每年吸纳不少贫穷户在采摘园里打工赚钱脱贫。
“加上土地租金和打工收入,每年都收入2万多元,我家的日子确实改进了许多。”和韩玉芹相同打工的相朝宾说,因家里人员多,收入少,贫穷就像病相同缠着他家。为脱节贫穷,相朝宾也从前外出打工补助家用,因年龄大了,出门赚钱也不容易。几年前,相朝宾把自家10亩承包地,以每亩900元流通给张俊虎兄弟俩种葡萄。
“我流通给张俊虎的土地,比我自个种得好,收入稳,有保障,现在变成了‘旱涝保收’田。”相朝宾说。相朝宾还说他来采摘园打工每天只干8个小时,环境好,心里安,赚钱轻松,惹人羡慕。因为相朝宾打药、剪枝、疏果、修棚等技能过硬,变成采摘园离不开的固定人员,收入也逐年添加,由村里的贫穷户变成了富裕户。
葡萄园里“采摘”出了致富脱贫路,让张俊虎、张俊龙兄弟俩充满希望和自傲。去年,作为哥哥的张俊龙又投入资金,流通土地100多亩,建起了“幼年葡萄农场”,带动白果村高永军、张良春等7个贫穷户脱贫。“我把他们的土地流通过来,终年让他们在采摘园里打工赚钱,地租、劳动收入,还有分红,农场每年可为贫穷户每人均匀创收3800元,让贫穷户逐年脱节贫穷。”张俊龙说。
现在,张俊虎、张俊龙的葡萄采摘园已被丹
乡镇归入工业扶贫示范基地。“结合实际,创造和杰出特色工业扶贫,让贫穷户多渠道创收。采用合作社+基地+贫穷户模式,在栽培管理期间优先吸纳贫穷户务工。让脱贫工业进村入户,保证每一个贫穷户有一个致富工业,保证每户有1万元以上的工业收入。”该镇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