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墙体广告 “青山清我目,流水静我耳。”洛阳,有一种让人不由自主静下来的魅力,这就是生态之美!
年初,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绿色化”一词,首次与原来倡导的“四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提,成为“新五化”。此时,在河洛大地,已将“绿色化”背后的生态城市理念转化为实践。
生态城市,不仅是看得见的青山绿水,而且是真金白银的巨大产业。
正如市委书记陈雪枫所说,要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城市发展道路,坚持山、水、气、绿“四篇文章”同步打造,让洛阳1.5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更加“值钱”、更能“赚钱”,让良好生态成为转型发展的“绿色动力”,打造支撑发展的“王牌”优势。
从林业生态圈建设到宜林荒山绿化,从水生态文明建设到碧水蓝天工程……近年,我市全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并以此招商引才,积蓄发展的绿色能量。
生态建设:
一本沉甸甸的“民生账”
生态宜居,是对城市生活幸福感的描述;山、水、森林,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生态良好,最直观的标志是“绿”起来。从提高绿化率到提高绿容率,再到提高绿视率,市委、市政府不断用发展的眼光谋划林业生态建设。
从荒山到密林,距离到底有多远?
时值夏末,在汝阳城北不远处的城关镇薛山,裸露的岩石缝里,齐腰高的柏树苗随风摇曳。在枯黄的灌木丛间,10多厘米高的栎树苗一簇一簇地钻出头来,顽强地生长着……
不单是薛山。今春,全市发出荒山绿化号召,用两年时间消灭剩余78万亩荒山。陡坡地人工开挖、石头山填土栽树、高坡上提水灌溉……今年,全市人民克难攻坚,累计绿化荒山34万亩,超额完成原定目标任务。
与此同时,在中心城区林业生态圈,也掀起了市场化造林热潮。
杨聚斌是一名涉足商贸、建筑等领域的企业家。现在,他还是林业生态圈阳光生态园8000亩林子的主人。其实,我们周边还有很多“老杨”,他们是企业家,他们在种树,他们也将获得点“绿”成“金”的回报。据统计,在社会资本的推动下,今年我市林业生态圈再添绿12万亩,城市织就“绿围脖”。
山有绿,就有生机。洛阳多名山,做好“山”文章,是助推休闲度假养生产业发展的关键一招。如今,随着白云山深度开发稳步推进,万安山山顶公园加快建设,老君山、黛眉山等一批旅游项目持续提升,洛阳的“山”文章谱写得愈加优美、富有气势。
水生态是宜居城市的点睛之笔。市委、市政府通盘考量水与人、水与城、水与产的辩证关系,科学谋划了“一区三带五引七提九湖十八潭”的水系总体布局。
今年以来,伊洛河水生态文明示范区、故县水库引水工程、“华夏文明第一河”示范段等三大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9.5亿元,总体进展顺利,“让群众看见最美丽的水、吃上最优质的水、享受最生态的水”的美好愿景正在迎面走来……
生态崛起:
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生态城市,不仅仅是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更要追求、构筑一种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
今年4月,神华国华孟津电厂2号机组完成环保升级改造,污染物排放值低于清洁能源天然气的排放限值,成为领跑全省的“超低排放”燃煤发电机组。
无独有偶,前不久,华能洛阳热电项目2台35万千瓦机组正式投产,排放标准低于国家最严格的排放标准,相应关停30台燃煤小锅炉。
低排放、环保、节能……这些鲜亮的字眼,成为环保“减”污的关键词。今年以来,我市强力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科学掌握环评审批控制阀,积极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实现了环境保护“不欠新账,多还旧账”,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正在形成。
生态建设的一“加”一“减”之间,洛阳城乡一体的良好生态系统初步构建。与此同时,生态也正在加速促使和带动城市升值,成为转型发展的“绿色动力”。
这其中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伊洛河水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今年以来,尽管伊河东湖、洛河东湖等项目尚未竣工,正威集团等一批投资商就已经敏锐地觉察到示范区的环境优势,并频频到此考察。
“我们规划建设林业生态和水生态项目,不只是要建一批绿化工程、水系工程,更重要的是通过生态建设,打造创业创新高地和白领聚集地,形成引领产业升级的智慧大脑和核心引擎。”市委农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雾霾频频光顾、污染问题严重的地方,不会有旺盛的人气,更难以吸引资源集聚。如今,在转型发展大潮中百舸争流,坚定不移地沿着生态城市的道路,通过良好生态吸引人才、资本、技术、产业集聚,洛阳的城市资产将更加“值钱”、更能“赚钱”,并成为支撑发展的“王牌”优势。
崇尚生态:
一种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诚然,生态资源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我们最具竞争力的优势。所以,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呵护生态的社会新风,理应成为我们普遍的价值取向。
前不久,一男子用弹弓打鸟被曝光,不仅遭到社会谴责,也被依法处罚。随之,一场关于呵护生态、关爱鸟类的大讨论,也引发市民共鸣——生态宜居城市不能“缺树少绿”,更不能“有林无鸟、有水无鱼”。
而在发展层面,生态建设也不应被视为绊脚石。生态崛起,才是最大、最有分量的“政绩”。
目前,国家已明确提出,对生态建设实行严格的终身追责制度。这意在倒逼决策者增强责任意识,防治在生态保护上乱作为、滥作为或不作为,确保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顺畅。
生态城市,前景美好,路在脚下。
当前,坚持山、水、气、绿“四篇文章”同步打造,就必须落实到林业生态圈、荒山绿化、水生态文明建设、高端产业集聚等重大项目上,持之以恒,善作善成。
同时,我们追求绿色发展、生态崛起,也要以壮士断腕、背水一战的勇气,严格环境准入,推进重点减排工程建设,搞好大气污染、水污染防治,守牢环保底线。
让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才能凝聚起生态城市建设的强大正能量。下一步,我市将深入开展生态宣传教育,让各级干部都能守土有责、守土有方,让全市人民更加热爱洛阳的山、洛阳的水、洛阳的一草一木,自觉做“大自然的守法公民”,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大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