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瑞昌墙体广告 绿意盎然的城市公园,绕城而建的生态绿地,满城拥翠的立体绿化带,市民们流连其间、乐在其中。一幅山水相依、城园相映、林鸟相恋的优美画卷正在徐徐打开,瑞昌与森林加快了拥抱彼此的步伐。
2013年,瑞昌市启动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工作,成效日益显现。如今的瑞昌,处处见“绿带”、“绿廊”、“绿园”,绿地面积、布局和质量逐年提升,初步实现了“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美在村中”和“市区园林化、城郊森林化、道路林荫化、河流林带化”。
绘就一张图
绿化“一座城”,还需绘好“一张图”。两年来,瑞昌市完成编制《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出台《城市绿化管理办法》、《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森林城市规划、绿化、建设、管理等监管执法机制相继建立,工程审批、绿地管养、控制大树移栽等管理制度健全。不仅如此,瑞昌市将森林城市创建工作纳入年终目标考核体系,并把森林城市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逐年增加资金投入,城市森林建设、管护经费有了切实保障。
巧借山形水势,凸显人文魅力,瑞昌市构建出“一横一纵,一环相绕;两湖两河,绿带环抱;三点多块,绿廊相串”的规划区绿化空间布局。即以浔阳路、赤乌路为东西向景观大道,黄金路为南北向景观大道,再加上南环、北环、西环、九码路城区环线,构筑城市景观主轴及绿色通风廊道;依托赤湖、安定湖建设滨湖景观带,沿瀼河、长河建设沿河景观带;以人民公园、柳湖公园、市民广场为绿地核心,通过城市景观大道衔接,建设多斑块、多类型、多层次的城市绿地体系,为“美丽瑞昌”提供了绿色保障。
绿染一座城
如何用绿色“染”好一座城呢?围绕创建目标,瑞昌市重点建设“个、十、百、千、万”工程,即新建一个省级湿地公园,全面提升“森林十创”绿化水平,打造一百个城市绿化精品,悬挂一千块创森宣传牌,开展万人城市林地、林木和公共绿地认种、认养活动;重点实施森林城市、森林乡村、绿化通道、绿色屏障、生态文化、生态保护等六大工程。
规划建绿、项目配绿、腾地兴绿、租地造绿……一系列举措的实施,使瑞昌市绿地面积和质量不断提高。天嗣山公园、人民公园、安定湖公园、柳湖公园、市民广场,犹如一块块翡翠镶嵌在城市之中;赤乌路、黄金路、南环路等城市要道,不仅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走廊”,还形成了一路一树、一街一景的园林风格。据省专家初步测评,瑞昌市建成区森林覆盖率、绿地覆盖率、人均公园与广场绿化绿地面积等各项指标均达到或优于考核标准。仿佛一个硕大的颜料瓶被打翻,绿色正在瑞昌城四处流淌和润染。
今年,市委、市政府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启动瀼河公园和10个城市绿地新建工作,并实施高速出口、安定湖大桥、龙泉路等绿化升级改造工程,届时城市将增加更多靓丽的“风景线”。
打好一张牌
这张牌是“宣传牌”。两年来,相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创森宣传全覆盖,形成了“人人参与创森、个个服务创森”的良好局面。经调查统计,市民创森知晓率95.8%,市民创森支持率92.5%。
倡导“植绿护绿”良好风尚。多年来,春节后第一天上班,市四套班子领导就带领全市机关干部职工到指定地点植树造林,“春节植树团拜”已成为全市干群开年第一事。近三年来,全市共完成义务植树300万株,成活率、保存率、尽责率均在96%以上。
为进一步拓展生态文化建设,市委宣传部和市创建办联合开展了创建森林城市征文、书法、摄影比赛等活动,共征集各类作品300余件,在社会上取得良好反响。去年来,市创建办牵头组织开展林木认捐认建认养活动,全市参加单位112个、家庭和个人超2万人,“植绿、爱绿、护绿、兴绿”可谓深入人心。
与此同时,瑞昌市高标准打造了生态文化公园、红色科普教育基地公园、湿地休闲公园、城市森林广场、廉政文化公园等5个生态科普教育示范基地,以森林、树木、湿地、绿色、自然为大背景,同时将本地红色文化、历史人文融入其中,成为人们休闲的上佳场所。
护好一片绿
花香袭人、鸟鸣啁啾、绿意盎然。城市的优良环境,来自于天赐的青山秀水,更是瑞昌人关注自然、保护生态的结果。
加强森林资源养护管理,建立管护队伍,健全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预警体系和林木采伐长效管理机制,落实了古树名木保护措施。森林储量逐年增长,现有林地面积136万亩、公益林面积63.4万亩,守护着瑞昌的青山绿水,使清澈之水长流、滨湖风光常驻,有效地保障了全市的生态安全。
开展动植物资源普查和湿地资源保护调查,已明确市域野生动物有771种、植物物种1097种、水产118种,建成区绿化植物达到358种,乔木树种115种,乡土树种占城市绿化树种的比例达92%。各类动植物资源和湿地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近年来,瑞昌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达标率100%、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三类以上,空气污染指数良好以上的天数占全年总天数达97%,空气负离子平均浓度超过800个/平方厘米,森林减排、环境改善效果明显,市民认同感、城市美誉度进一步提升。如今在瑞昌,满城拥翠,犹如一串串绿色的音符,正奏出优美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