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潭墙体广告 6月,湘潭晚报曾报道蜗居在湘江边的流浪汉陈增业。经过湘潭市救助管理站45次救助后,他终于同意回家了。8月12日,救助站工作人员护送老人回福建省三明市的老家,湘潭晚报记者全程记录了他的回家路。
启程
12日下午4点12分,D2602次列车缓缓驶出长沙火车南站。
陈增业倚靠在窗台边,打量着前方的风景。他第一次坐动车,却没有表现出好奇与新鲜。 他特地告诉我们,行李包是救助站帮他新买的,“很好看吧?”
15年前,55岁的陈增业只身到韶山旅游,阴差阳错在湘潭成了流浪人员。去年市救助站冬季救助时发现了他,愿意助他回家,却被一口拒绝。历经45次救助,陈增业才勉强答应回家。这次,他带了两尊毛主席铜像归乡,“15年前去韶山,今天回家,还是要带点纪念品的。”
在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的今天,日行千里早已不是梦,从湘潭经长沙到三明,行程不过千余公里。乘坐动车也就4个多小时,可这一路陈增业走了整整15年。
“高兴啊!”老陈在车上,反复跟我们说着这句话。3个简单的字,涵盖了他百感交集的心情。归心似箭写在了他沧桑的脸上,他不再是住在湘江边不肯回家的固执老头,从坐上列车开始,心中已充盈着对故土的渴望。
救助站业务科科长张灯和老陈接触得最多,老陈的心里话都愿意跟他说。
张灯背着老陈告诉我们,前一天老陈还曾临时变卦,不打算回家了,借口竟是放心不下河滩边未成熟的红薯。“我们心里头都明白,他还是觉得这样回去没面子。”
衣锦还乡无望,老陈早年回过福建一趟,为面子谎称自己入赘成了湘潭女婿,生活殷实。这次被救助站送回家,面子上肯定挂不住。因此,之前的多次救助,他也用各种理由搪塞,不愿意回福建。
真正踏上火车,他才感受到离家越来越近,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归心似箭”。
等待
晚上8点52分,动车准点停靠福建三明北站。还没等火车停稳,陈增业就提着行李凑到了车门前。出站通道中,他精神矍铄地走在最前头,不时回头看看我们,似有催促之意,又羞于说出口。
福建省三明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在出站口等候已久。“给我桂英打电话了吗?她会来接我吗?”陈增业憋了很久的话,终于说出了口。三明和湘潭的工作人员都跟他解释,去老家大田镇太远,计划第二天再送他回去,侄女陈桂英和其他家人都已知晓行程。
固执的陈增业耍起了脾气,停在站前广场不肯走了,非要和侄女通电话。张灯拨通了陈桂英的电话,听到侄女的声音,老陈才放心,答应先在三明救助站休息一夜。
安下心,陈增业才开始打量起这座熟悉而陌生的城市,“这个火车站我没见过,周围也不认识。”他印象里,铁路线从大田镇穿过。夜幕下的三明市区,充斥着闽南地区独有的湿润空气,陈增业坐在车后排,打开车窗,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上次回乡,大概是2006年,这一别又是近10年。
“明天早点回去。”分别时,他叮嘱了我们好几遍。
团聚
13日早上8点半,我们一行人带着陈增业准时出发,前往大田镇。近3小时车程,老人一言不发,保持了火车上的表情--看着窗外前方道路。
11点多,到达大田镇镇政府,当地政府、民政局、救助站、村支两委一群人簇拥着陈增业,几句当地方言,忽然让老陈局促起来,他尴尬地摇头表示听不懂。一众人为了迁就他,不得不说普通话。一阵寒暄后,陈增业忽然开口说起了方言。
“是嘛,你还是会说土话的。”一句方言,拉近了彼此的距离,陈增业也真正感觉到家了。他好奇地打量村子里的变化,他说若让自己找回家,肯定不认识路,“变化太大了。”寒暄之际,一个中年男人骑着摩托车赶来,他就是陈老的侄子陈乘城。
被阻隔了15年的亲情,叔侄相见略显生疏。为了缓解尴尬氛围,陈乘城引路带着一众人去家中。家中十多口人,天还没亮就起床准备,翘首期待这个“陌生”的至亲回家。没有过多的言语,也没有激动落泪,这些朴实农民用最淳朴的笑容欢迎亲人回家。
陈乘城和兄弟合住在一个屋檐下,这是当地最常见的木楼。堂屋里已经摆上碗筷饮料,农家人用最盛大的方式迎接远道的亲人。
陈乘城一一介绍,陈增业逐个和亲人打招呼。走进侧厅,陈增业的出现,突然让屋角一位老妇人痛哭:“你终于回来了!”
这位妇人是陈乘城的母亲,也就是陈增业的嫂子,“我爸去年过世时,还心心念念这个失踪的弟弟,可惜他老人家没等到今天。”
“我还认得嫂子,就是老了很多,嫂子肯定不认识我了,我在外老得快。”陈增业漂泊多年,家乡话不太地道,夹杂着湘潭方言,和嫂子的沟通,要重复好几遍。在他们这一辈中,就剩下他们两位,唏嘘之余唯有相互宽慰。
趁着一家人围着陈增业嘘寒问暖,陈乘城骑着摩托车去了老房子那边,不一会儿功夫就变戏法般掏出两张泛黄的黑白照片。一张是唯一的全家福,站在最右的英俊少年就是陈增业。而另一张朋友合影,则是陈增业当年的“杰作”,“我儿时对叔叔的印象就是,他喜欢玩相机,穿着白衬衫,给别人拍照片,这就是他的作品。”白衬衫,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后来陈家老人反对陈增业玩摄影,他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便再没回家。
上世纪90年代,陈乘城听说叔叔去了湖南,特地到湖南找过两趟,长沙、湘潭和永州,他都找过。因为没有具体的线索,他只能靠“扫街”的形式寻找,每次都是失望而归。
“我爸爸一直挂念叔叔,姑姑去世后,我爸就留下这一个兄弟了,手足情深嘛。”临终时,陈老先生嘱托儿子,一定要找到陈增业。去年年底,湘潭市救助站辗转联系上陈乘城,让一家人看到了团聚的希望。
历经大半年的劝说和反复,终于把陈老送回亲人身边,市救助站副站长李超感慨,在湘江边蜗居的邋遢流浪汉,曾是潇洒青年,“都说落叶归根,我们可能没给老人留下好印象,不过家里才是他最好的归宿。”
针对陈老担心的生活问题,大田镇纪委书记王景活给他吃了定心丸。王书记说,当务之急是帮陈增业补录户口,证件办妥后,养老五保等政策,在一个月内就能落实,“五保543元,农保85元,若住进敬老院补助标准更高,在我们这里生活完全不成问题。”针对陈老担心的住房问题,民政部门也将和相关部门协调,尽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