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墙体广告 每一座城市都需要一个金融中心,它是成就财富的动力,是推动产业升级的羽翼。
未来十年,天心金融业势必迎来跨越式的发展。昨日,由天心区委、区政府主办,天心区金融办、第一财经中国房地产金融、北京大成(长沙)律师事务所共同承办的共话“天心金融外滩”暨天心金融产业发展规划发布会举行,长沙首部区级金融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公布。
根据总体思路,未来10年,天心区金融产业的布局规划为“两带两区”,即芙蓉路金融聚集带、湘江金融外滩、省府现代金融服务区、暮云金融后台服务区。《规划》将天心定位为融入湖南省、长沙市金融产业整体布局,与周边区域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金融机构聚集区和核心功能辐射区,成为湖南金融发展的引领板块、中南地区金融产业的核心节点、中国金融创新的重点区域。
布局
“两带两区”——形成各具特色的重点金融业态天心区金融强区,以湘江金融外滩为核心,以芙蓉路金融聚集带为支撑,以省府现代金融服务区为杠杆,以暮云金融后台服务区为保障,规划建设“两带两区”的核心布局。
(一)芙蓉路金融聚集带
以芙蓉路为主轴,北起芙蓉中路的人民路口,南至南二环,长约6公里。利用芙蓉路成熟的金融商务聚集优势,加快芙蓉路周边商务楼的提质改造和高档商务楼宇的建设,形成以芙蓉路为轴线,向劳动路、南湖路、友谊路、湘府路等道路辐射的金融产业带。重点引进银行、证券、保险分支机构、营运前台入驻,发展金融交易市场,打造聚集金融前台、中小金融机构、交易中心的投融资平台。目前,已有湖南财信投资控股、渤海银行长沙分行、光大银行长沙分行、花旗银行长沙分行、东亚银行长沙分行、方正证券、银联商务等20余家内外资金融机构入驻,金融聚集效应初具规模。
(二)湘江金融外滩
以南湖滨江片区为核心,书院路以西,北至五一大道,向南延伸至暮云,长约32公里。未来,解放垸释放出来的大量土地资源将为金融业发展提供更大空间。
依托现有滨江开发的优势,建设高级写字楼、高端酒店、高档住宅等功能齐全、服务完善的商务区。主要引进金融机构总部或区域性金融机构总部,大力发展金融中介服务和金融配套服务,打造集金融、商务、休闲为一体的金融总部区。目前,已有华融湘江银行、国家开发银行湖南省分行、北京银行长沙分行等大型金融机构入驻。
(三)省府现代金融服务区
以省政府为核心,东西贯穿湘府中路天心区域,北起南二环,南至时代阳光大道。依托省府新区建设的开发契机,为现代金融服务业建设提供了机遇。主要引进金融监管机构、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新型金融机构, 有序引导互联网金融、财富管理、汽车金融等现代金融业态入驻。大力发展金融配套服务机构,不断完善金融产业结构,着力建成引领全省的现代金融服务区。目前,已有湖南省信用联社、湘财证券、中华财险湖南省分公司、中国人保寿险湖南省分公司、大有期货、上海普兰长沙分公司等入驻,未来发展趋势向好。
(四)暮云金融后台服务区
围绕暮云片区,打造金融后台服务中心产业园,在规划建设时注重建设高端楼宇等金融载体。通过对片区开发建设,吸引金融机构数据中心、清算中心、资金结算中心、银行卡中心、呼叫中心、培训中心、会展中心、金融外包服务和金融培训服务基地,打造功能齐全的金融后台服务中心,推动金融科技机构在此集聚,以迅速提升暮云片区的发展品质,为天心金融产业进一步开发提供强劲动力。
分析
天心优势——省府驻地、融城中心
定位为融入湖南省、长沙市金融产业整体布局,与周边区域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金融机构聚集区和核心功能辐射区,成为湖南金融发展的引领板块、中南地区金融产业的核心节点、中国金融创新的重点区域,天心的优势地位显而易见。
统计显示,目前,天心区经济发展动力强劲,商贸产业、文化产业优势明显,经济转型升级速度加快,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42.8亿元,随着两型社会建设的加快推进和长沙市“沿江建设、跨江发展”战略的实施,加上土地资源的不断释放、产业基础的不断夯实、总部企业的不断进入,天心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仍有望保持在10%以上,高于全国水平。近年来,天心区金融业发展势头良好,金融板块布局不断成熟,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成为金融机构入驻湖南的首选地之一,截至2014年末,全区金融机构达到230多家,税收占比不断提升。天心区加快建设金融强区具备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此外,天心区位于省会长沙核心区域,是省行政中心所在地,也是长株潭一体化的重要节点,具有滨江、临洲、望岳的独特自然景观。随着多条过江通道的建成和行政版图的扩展,天心区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强化,已位于长株潭三市融城对接最前沿的天心区,成为了金融机构区域性总部和数据中心、客服中心、灾备中心等的理想落户地,也将以省府驻地、融城中心独特的自然地理区位优势,吸引更多的省内外及外商企业进驻。
策略
错位发展——量身定制发展“路线图”
是与其他的省城规划金融区“争地盘”,还是独辟蹊径,另拓空间?《规划》为天心区金融业量身定制了一幅发展“路线图”:寻找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坚持差异化发展,以特色化、错位式原则,实现区域间金融业的互补性、共赢式发展;坚持市场化推进,尊重市场规律,遵循市场原则,实现金融业可持续发展;坚持园区化布局,走集约型发展道路,通过金融中心和金融产业园区的规划,引导金融机构集聚式发展。”天心区金融办负责人进一步解读。
按此设想,在具体发展路径中,天心区将优化存量、吸引增量,如推动金融业开放式发展,以优质的金融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前景增强区内现有金融机构和企业发展活力,吸引更多金融机构入驻。通过改善软硬环境,使更多省外金融主体在天心区设立法人机构或分支机构。鼓励天心区内社会资本发起或参与筹建金融机构,在条件成熟时,注资建立地方金融控股集团等。
“错”要错出空间,“补”要补出特色。在《规划》中,着重突出了四大特色:借助“互联网+”快速发展和政策支持的有利时机,按照发展文化金融、消费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的总体发展格局,弥补金融产业发展短板,切实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实现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相匹配、相协调。
比如:鼓励金融机构设立文化产业专营部门;调整优化金融服务布局,支持金融机构开展针对批发、仓储、零售、住宿、餐饮、旅游等行业的金融支持;推动天心区金融机构与科技研发基地、科技产业园、科技企业等实现服务对接,推动天心区区域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打造中部科技高地;鼓励天心区金融机构发放绿色信贷;打造“互联网+”文化金融品牌;建立金融风险应急处理机制,创建“天心金融安全区”。
政策扶持、整合资源、优化环境,天心区正以一个服务者的姿态助推金融健康发展。未来十年,随着这些规划的一一实现,10年后的天心无疑将为人们留下更多激动人心的想象空间,演绎新的金融风云。
相关链接
十年目标
金融业总量保持平稳增长。实现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提升,10年内实现占GDP比重在20%左右。
金融业结构明显优化。非金融机构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提高至35%以上。
金融业产业体系更加完整。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等机构实力和地位稳步提升;基金、期货、私募投资等与金融创新关系密切金融机构的集聚数量明显增加。
金融机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运用股票、债券、信托、资产证券化、基金、衍生产品等创新型金融工具的能力明显提升。
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显着提升。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金融业,依法发起或参与设立金融机构,力争引进内外资法人金融机构或其业务功能中心的数量年均3至5个。
实施金融人才培育计划。引进和培养200名金融领军人才和2000名金融专业人才。
非金融机构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35%以上2025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20%
10年内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