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潭墙体广告 “龙牌酱油灯芯糕,槟榔果子水上漂,十里荷塘百里香……”这首湘潭民谣,包含了湘莲、槟榔、酱油和传统食品等几个重要的传统手工业产品。经过数百上千年的传承和积淀,如今,湘潭传统手工业到底发展得怎样?在经济转型发展中能否焕发出新的生机?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随市政协的同志一起开展了“创新传统手工业发展”调查。
连日来,我们调查发现湘潭传统手工业有较好的基础,通过创新驱动发展,到“十三五”末,有望打造成千亿元经济新的增长极。
摸家底:
六类产品已经形成产业
湘潭传统手工业大致可以分为6类主要产品:一是食用槟榔制作;二是湘莲生产加工;三是皮革、皮鞋;四是竹制工艺品;五是传统食品系列,包括龙牌酱油、灯芯糕、药糖、湘乡蛋卷、湘乡烘糕、湘乡米粉以及毛细扣肉、火焙鱼等;六是传统民间艺术产品,包括唢呐、纸影戏、地花鼓、木偶戏、火龙灯、湘绣、雕刻等。湘潭这些传统手工业产品有些已经形成了品牌优势,如尽管槟榔企业遍布全省,但人们吃槟榔还是选湘潭槟榔。湘莲品牌全国闻名,湘潭县花石镇就是全国最着名的湘莲集散中心,有湘莲加工企业157家,实现年销售收入60亿元;从事湘莲加工贸易700多户,年交易额达85亿元,占全国莲子交易额的75%。湘潭县石鼓镇的油纸伞历史悠久,制作精美,远销东南亚等地。
早在1915年,湘潭龙牌酱油就与贵州茅台酒一并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改革开放后,龙牌酱油先后两次被授予“中华老字号”。湘潭又是湘莲之乡,种植湘莲有着几千年的辉煌,湘莲被历代皇室选为贡品。湘潭槟榔制作有着300多年历史,一首黎锦晖先生的《采槟榔》,勾起过许许多多外地游子的乡情,想方设法要吃到家乡的“味道”。
这些传统手工业散布于民间,一旦形成规模,就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力量。据初步估算,2014年湘潭传统手工业总产值529.6亿元(含湘潭企业在外地的生产基地),其中湘莲145亿元,槟榔170.84亿元,皮革、皮鞋136.22亿元,茶油、茶叶46.22亿元。尤其在部分乡镇,不可能发展大工业,主要靠传统手工业发展经济,上交税收,藏富于民。
传统手工业企业基本上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就地生产,就近销售,能够方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安置就业。如我市有槟榔生产企业70余家,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在达30余万人。胖哥、小龙王、宾之郎、皇爷、口味王、伍子醉等槟榔龙头企业,每家企业都吸纳数千人就业。近几年,有的龙头企业以品牌连乡镇,把生产加工厂分设到乡镇,更加方便了农民就业,也减少了企业成本。此外,传统手工业耗能少,排放少,消耗资源少,是环境友好型产业。
谈发展:
外因和内因
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传统手工业出现了两极分化的局面,有的艰难前行,有的却异军突起。应该说,我市传统手工业未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
业内人士指出,传统手工业都属于被忽略的范畴,传统手工业的发展目标、扶持政策等等,都很少在市县发展大政方针中得到体现,湘潭县的两家传统工业企业都反映资金周转困难,停停打打,而享受不到资金扶持政策。
当然,更多的问题还是在企业自身,如生产效率很低。湘潭灯芯糕的制作,按照传统工艺需选用最好的糯米,炒香后放置三个月,充分吸取空气中水分后才会变得非常柔韧。灯芯糕由于工期长,要求高,因此产量低,效益差。湘乡金石镇石坝村祖传制鼓工艺的丁德仁师傅,周围几百里唯一一家制鼓坊。制作直径1.6米的大鼓,售价1万多元,需花费一、二月,得利不足2000元,制作一只小鼓利润仅仅100多元。他已70多岁了,带的几个徒弟包括自己的儿子,由于效益差都没有从事制鼓行当。传统手工业由于工艺独特,生产效率低,不注重生产方式创新,成为重要的制约因素。此外,一些企业管理陈旧也是突出问题。传统手工业企业大都是家庭式作坊和家族式企业,很难实施现代企业制度的嫁接改造,更谈不上营销,和适应新的“互联网+”时代的挑战了。
论策略:
不转型就要挨打
当前,我市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调整期,依托传统手工业基础和优势,培育具有湘潭地方特色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失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有益的思路。调研组测算,以2014年全市传统手工业总产值529.6亿元为基数,如果年增长12%左右,“十三五”期间就可以超1000亿元,完全可以打造成为湘潭一个新的千亿元经济板块。而对于发展县域经济、扩大农村就业、促进人民致富,其意义也是巨大的。
有政协委员建议,要多渠道扶持,促进生产规模扩大。通过鼓励国有资金投入、国有资金下乡、社会资金入股、市场运作融资、农民带资入股等方式,多渠道融资,促进生产规模扩大。建议市政府支持市“产业投”注入资金收购宏兴隆、粒粒珍部分股权,进行股东重组,以解决企业资金不足、运转困难的问题。同时,对于有规模、有市场、有效益的传统手工业企业,在用地、税收、产业扶持、科技创新等优惠政策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共同助推产业上规模上档次。
其次是推进生产方式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目前我市部分传统手工业厂家实施机械化、智能化改造,其中有的槟榔、湘莲企业已经成功使用机器人生产,说明传统手工业在生产方式上也是可以创新提升的。但传统手工业毕竟建立在传统生产方式之上,机械化和智能化将是一个需要大力推动的过程,应当在科技创新的规划和扶持当中,把提高传统手工业劳动生产率,作为一个重要科目来加以推动,比如茶恩寺竹制品的生产和制作,亟需加大机械化生产程度,建议科技部门和高校、科研机构进行研发指导。
再次是推进销售方式创新,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在“互联网+”的新时代,注重促进传统手工业与电商的融合,建立互联网营销网络。普通市民日益青睐乡村游,可以在旅游景区景点、特色乡镇、农家乐庄园,建立传统手工业产品和工艺品的销售点、宣传点。如中路铺镇龙凤庄园开办体验式乡村游,销售传统手工业品,很受游客欢迎。还可以在城区改造中,如在窑湾、十八总、万楼新城等处,打造湘潭传统手工业品一条街。
此外,还可以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传统手工业知名度。要抢救和保护民间艺人和传统手工业工艺师,将我市独具特色的制酱、槟榔、剪纸、制鼓等传统手工业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老艺人应由政府养起来,保证生活无忧,安心授徒传艺。要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积极注册商标,力争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在全市打造出多个省级着名商标和全国驰名商标。石鼓镇油纸伞有54家生产厂家,开发有装饰伞、旅游伞、工艺伞三大系列500多个品种,但目前仅一家注册了“竹缘”商标,其余厂家的产品都是被浙江商人贴牌包装后出口到国外。要通过有计划的改造提质,积极申报“中华老字号”,并建立“中华老字号”扶持和保护专项资金。同时实施园区带动,发挥传统手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作用。
湘潭传统手工业历史厚重,特色鲜明,群众感情深,市场有需求,湘潭要依托现有基础,通过创新发展,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