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荆门墙体广告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是食品的源头,只有农产品安全了,食品安全才有可能实现。
7月17日,我市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中心实验室正式投入使用,这为我市水产品质量安全又添加了一道防护墙。截至8月31日,在农业部、省水产局对我市水产品历次例行抽检和自行检测中,我市水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均为100%。
每滴投入都登记在册
药、鱼食、草籽……天气逐渐变暖,水温上升时,各种渔需经销商纷纷开门,一瓶瓶渔药被摆上柜台。
3月24日,在位于北门路上的渔需经销店,市渔政船检港监管理处工作人员逐一登记渔需经销店里销售的各类药、饲料。
在检查的同时,今年市水产部门对全市134家药、饲料经销商和24家水产苗种生产企业逐一建立了经营诚信档案,并与药、饲料经销商和水产苗种生产企业分别签订了《兽用药物安全供应责任状》和《水产苗种安全生产责任状》。
严厉的监管手段有了明显效果,在全市渔政、推广等部门开展的“春蕾行动”和“夏季渔资打假百日行动”中,经检查,各经营户和企业,进销档案记录齐全,销售产品陈列有序,没有发现一起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切实筑牢了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防线。
健康生产深入人心
3月9日,漳河新区漳河镇同乐村水产养殖户高贤武早早地赶到“渔业科技进渔家”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水产专家结合“香稻嘉鱼”地方标准详细讲解了高效模式的技术标准,赢得养殖户一致好评。
像这样的水产品健康养殖技术培训班,上半年我市共举办了23期,培训人员150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5000余份,利用水产新时空短信平台发布健康养殖技术信息37条。
除了举办培训班,市水产部门还制定了《荆门市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管理规定》,将市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作为首要门槛,对各类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实施积分制管理制度,激发了养殖单位创建健康养殖示范场的热情。截至目前,我市已有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33家,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1家,健康养殖总面积达到95万亩。通过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25个,产品认证64个,切实保障了水产品生产安全。
建立全程可追溯平台
拿出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就能得知购买的水产品养殖的全过程……7月17日,我市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中心实验室正式投入使用,我市水产品从这一天起可以获得官方认可的“身份证”。
在追溯中心,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所长邱平打开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收录8个监测点上传投入品使用情况、水质水温等基础数据。
除了录入数据,市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中心还利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随时随地调用加入平台生产基地的苗种、投入品来源及使用、药残及流通等数据信息,亦能实现与水质在线监测信息平台、视频监控平台等其他系统平台的数据交互。
“我市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中心运行后,基本实现了渔业生产智能化和养殖产品质量全程控制。”朱代宏说,目前我市已经在钟祥市、沙洋县建立了县级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中心,对上市水产品实行定点抽检制度,对问题产品能够直接追溯到养殖基地。
后期我市还将扩大试点面,在京山县、东宝区建立县级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中心,力争用3—5年的时间实现我市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全覆盖。
执行“三个必须”才销售
今年,市水产部门参与制定了《荆门市关于推广应用食用农产品“一票通”的通知》,正式启动了基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
按照通知要求,养殖基地必须实行“三个必须”制度,即出售水产品必须执行休药期制度,必须出具销货凭证,必须建立销售台账,养殖的水产品才能出售。
通知还要求,经营者在销售水产品时必须提供填写购货单位、日期、品种、数量等信息的“一票通”;消费者必须索要“一票通”作为购货凭证。
上半年,市水产部门多次联合食药监、工商等部门对市场水产品进货发票、产品来源和销售记录进行检查,对未取得“一票通”的水产品及时进行下架处理,对存量较大的实行强制检测。
通过采取“正面推进”和“倒逼索要”的方式,目前,我市水产品销售市场“一票通”制度已经步入常态化,市场销售的水产品基本实现了“来源可溯、流向可追、问题可查”。
“虽然水产管理严格,老是倒逼我们,但鱼的品质上去了,销售价格也上去了。”高贤武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