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荆门墙体广告 编者按:从2011年决策“创森”,到2012年被命名为“湖北省森林城市”以来,我市围绕“让森林走进城市 让城市拥抱森林”的建设目标,全力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4年“创森”,给荆门这座古老的城市带来了哪些改变?市民从中得到了哪些实惠?
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如今,行走在荆门城乡,绿意盎然,生机勃发,市民最切身的感受就是“绿”多了起来,荆门初步显示出了“半城山水满城绿”的生态城市美景。
有这样一组数据:年均造林19万亩,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5平方米。
周末,生态运动公园里不少市民在里面游玩。
“爸爸,我们来比赛。”一个小男孩骑着自行车对身后跑步的爸爸喊道。
爸爸应声跑了起来,很快远处就传来父子开心的笑声。
看见记者采访,市民们纷纷说着自己的感受:这几年树栽多了,休闲的地方多了,不管住在哪里,离家不远处一定有公园。白天可以锻炼、下棋,晚上可以纳凉、小憩。
可谁曾想到,大家游玩嬉戏的这个公园,几年前还只是一片烂泥地。
决定修建体育运动场馆后,荆门人就把“创森”融入到场馆建设中。按照“创森”的要求,生态运动公园栽种了338种植物,其中,乔木、灌木有204种,还有花卉66种,藤本植物14种……多类植物形成小型“氧吧”,更多市民在这里流连忘返。
“创森”以后,荆门辖区内先后建设了李宁公园、东宝山公园、凤凰湖湿地公园以及10多处街头绿地,绿化达标庭院小区430个。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8.5平方米,超过国家森林城市标准7.5平方米。
“现在中心城区市民出门500米内就有休闲绿地。”市林业局局长秦世华说。
按照国家森林城市的要求,五大类40项指标中有20项是硬杠杠,除人均绿地面积,还有年新增造林面积占市域面积的1%、城区绿化覆盖率40%、街道树冠覆盖率25%、集中居住的村庄绿化率30%……按照这些标准,荆门以“绿满荆门”行动为支撑,打造道路林网、水系林网、农田防护林网,初步形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沟相连”的农田林网景观。实现年均新造林面积19.4万亩,义务植树1100万株,初步形成城乡一体的森林生态系统。2014年,我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0%。
城拥森林,田野阡陌,绿意葱葱。抬头是醉人的“荆门蓝”,远望是沁人心脾的绿意……这是荆门人共享的福祉。
最重要的生产力
进入夏季,沙洋县曾集镇蔡庙村8组村民李德鹏每天早上,都在自家后院里忙活。“其实也没有什么活,就是看着这些树,心里高兴。”李德鹏说。
走进李德鹏种的湾子林,年初栽的上百株红叶石楠已吐出了新绿,树干刷上了石灰,显得十分专业。
按照沙洋县的规划,李德鹏所在的蔡庙村就位于“一线串珠”景观带上,靠着油菜花、樱花园,李德鹏谋划着来年把小院改成一“农家乐”。
如果说,“一线串珠”景观带是利用了已有的资源,那么钟祥市石牌镇彭墩村,则是用无数花草树木变了一个魔术——把一个小村庄建成了4A级景区。
彭墩村用9年时间,栽了近10万株树。如今走进彭墩村,水库边的杨柳随风飘荡,园子里的格桑花绚丽多彩,自然美景吸引了大批游客,现在村里每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旅游年收入4000多万元。“叶子”变“票子”的绿色童话,让荆门人认识到,“创森”的实质,是建设和保护生态,同时也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悟透了这个道理,党委、政府把生态建设上升为第一位的建设。出现了四级书记主抓“创森”的局面、“四大家”领导领头建设60个林业示范工程的盛况。
为了调动社会资本,我市创新了多种模式: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谁栽谁有、谁经营谁受益,试水碳汇造林、实行“一票否决”。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8月22日,以企业为主打造的紫薇花海首次迎客。
义务植树、保护生态成为百姓自觉,由民间组织发起的中国(京山)观鸟节,将演变为亚洲赏鸟博览会;……
去年,我市林业总产值130亿元,直接带动农民年人均增收2100元;生态游收入占到全市旅游总收入的80%。
生态建设给荆门人民带来的不仅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更让荆门人找到了核心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