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墙体广告 5000年文明史,4000年城市史,1500年建都史;儒学渊源于此,佛学首传于此,道学肇始于此;全球客家人出发地,丝绸之路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中心……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洛阳最有价值、最具竞争力的优势资源。洛阳如何打好文化牌,让千年帝都的文化自信转化为文化生产力?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建言献策。
立足优势打响洛阳文化品牌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旅游发展的“富矿”;文化产业是典型的绿色经济,是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核心区域,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
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仝红星表示,洛阳市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一,洛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其二,洛阳是新中国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之一,科技教育实力较强,具有发展新兴文化产业的现代科技基础;其三,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日益增长,这也为洛阳市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过程中,洛阳将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仝红星说,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只有解决了“中华文化从哪里来”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回答“中华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因此,洛阳在文化强国战略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关键就是如何把文化品牌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打响,并把这种文化影响力转化为文化的生产力和区域的竞争力。
积极融合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
近年,洛阳市把盘活资源作为放大优势、打响品牌、形成集聚效应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掘利用历史文化资源,谋划实施了白云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古城保护与整治等50余个重大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壮大,还应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制机制,强化文化产业与旅游、科技、商贸、休闲等关联产业的融合发展。”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溢海表示,洛阳应深度挖掘和传承弘扬河洛文化,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变文化优势为发展优势。
刘溢海建议,推进文化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应强化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完整产业链,推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同时,加强工艺美术、动漫游戏等文化创意领域的技术研发,开发一批休闲娱乐、养生康体等关联产业项目,积极构建“大文化”“大产业”发展格局,以文化的力量聚人心、聚人气、聚资源、助发展。
涧西区读者冯建华建议,应强化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开发文化旅游业。他建议,应充分发挥洛阳文物古迹多、地方性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等特点,利用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故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等宝贵的文物资源,大力开发文化旅游市场,适度发展郊区休闲游,打造洛阳文化游“拳头产品”。
招才引智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发展文化产业,应在引进或培养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领军人物的同时,优化人才成长体制机制,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浓厚氛围。这也是许多专家学者的观点。
如何吸引高素质人才来洛?河南科技大学教授席升阳建议,一要制订科学的人才发展规划,即围绕本地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与目标制订人才发展规划,引进急需的高端人才。二要建立健全选人用人机制,如选人用人的市场化机制和竞争机制等,用真正需要之人。三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确保人尽其才。
“发展文化产业,还需要培养产业领军人物。”洛阳师范学院商学院院长刘玉来说,应着力培养领军人物,推行“领军人物+团队”模式,发挥文化产业领军人物凝聚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同时,还应加大对本土人才的挖掘和培训力度,充分发挥本土人才的聪明才智,积极打造本土文化创意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