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池州墙体广告 市三次党代会以来,
池州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机遇,全市工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2015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540户,较2011年净增252户,年均增长17%;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723.8亿元,同比增长9.9%。
大投入带来大发展。一阵阵项目建设的热浪、一轮轮技术改造的热潮,如浩荡
东风劲吹
池州大地,给全市工业转型发展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2011-2015年,全市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702.5亿元,年均增长29.6%。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44.3%、18.9%,电子信息产业从无到有、高性能芯片填补省内空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5年居全省前列。
与此同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材料与新材料、新型
化工及生物医药四大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2015年全市四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545.6亿元、增长10.5%,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75.5%,较上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四大主导拉动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7.8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贡献率达到79.4%。
过去五年,全市传统优势产业得到了巨大释放。但是传统产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工艺不新、产业链发展粗放、对生态环境影响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依旧制约着传统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面对挑战,我市提出实施“1153”计划,运用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力争到2020年,冶金、
化工、非矿、有色等传统产业绿色制造、智能化制造水平明显提升,5年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000个,累计投资1000亿元,节能减排全面达到行业先进水平,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30%以上。
为顺利实现“1153”计划,我们制定了清晰的“路线图”。一方面升级材料产业,完善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发展稀土镀层和多元合金等复合铁基新材料产业,积极发展新型高分子
化工材料产业。另一方面,引导现有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重点发展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智能制造装备和新型传感器、智能计量仪表等智能核心装置。
与此同时,在推动两化融合、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实施质量强市战略等方面下功夫,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推进重点领域“机器换人”,引导企业实施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建筑节能、交通节能、绿色照明等节能重点工程,持续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加快推动“
池州品牌”向“
安徽品牌”、“中国品牌”升级。
产业规模小、基础弱、产业布局分散、建设载体不优、创新能力不强,是当前我市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背后的客观事实。培育新兴产业,正视差距问题,补齐短板是关键。我们提出“领军企业(人才)-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循序渐进的发展思路,力争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25%,电子信息首位产业成为发展速度最快、活力最强的产业,产业值突破400亿元。
好蓝图需要好措施。为了实现新兴产业集聚倍增,我市将完善产业配套措施,加快龙头企业培育,每年引进50户以上产业关键环节企业,进一步加快集聚发展基地建设,鼓励支持各县区政府、管委会发挥地域优势,突出产业特色,在全市打造4-5个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并举全市之力将1-2个有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省级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