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铜川墙体广告 在一些铜川人的回忆里,坐落铜川市最南边与富平交界的屯里村仅仅一个再一般不过的小村落,没几自己知道在地理上它即是铜川的“南极”,更不知道这儿从
前是屯兵的重地、乡民从前过着缺衣少食的艰难日子,而跟着改革开放的推动,又为这个有着200余户乡民的村庄,打开了如何的休养生息通途呢?
原著居民住村寨 迁来的人住窑洞
从铜川新区一路向南,顺着通往村庄的水泥路,穿过一片片缀满红彤彤苹果的园子,屯里村已在眼前。
果园边,果农正在依照果商的要求将成熟的苹果按等级装箱。而在一片果林中,屯里村就映衬其中。屯里村是铜川最南边的一座小村庄,从属铜川新区坡头街道
办事处,跨过浊峪河即是三原县的新兴镇。村子是在上世纪70年代全体从本来寓居的村寨和坡边的窑洞搬迁到这块相对平整的当地,家家户户住进了砖混结构的平
房。
“俺家本来在村寨里住,后来村里全体搬到这儿。”86岁的丁常发白叟是村里的“原著”乡民,祖辈都在这儿寓居,这儿的大户也是丁姓。
从白叟的叙述中知道,屯里村本来是个村寨,一丈厚的寨墙倚地势而建,围绕着全部村寨,东、南、西是土崖,只要北边修有城门通往出村的大道和犁地。村寨
里住着约100户乡民,最有钱的即是丁常发祖辈,是在四川做盐生意。“后来逃荒的人来的多,都是跟村寨里的乡民有亲戚关系,迁来的人就在村寨外的土崖下挖
窑洞寓居,拓荒耕田。”白叟说:“村寨里都是祖辈都在这儿的‘原著”乡民,村寨外面都是后迁来的。”
“其时村寨有大门,能通过一辆牛拉的平板车,修建寨墙即是为了避免土匪的侵扰,乃至家家户户还挖有地道,通往土崖的半腰,可是出不去,只能在里面逃
避。”崔志荣白叟说。在他的回忆中,老辈人曾说过,在清朝时,一户姓冯的宗族,为了逃避土匪而躲进地道中,不知道啥原因被土匪用火烧死在地道里,仅幸存一
人。
因曾驻过兵才有了村名“屯里”
91岁高龄的丁纪林是村里最年长的白叟,他的儿子口通知华商报记者,白叟从前在民国时期被抓壮丁参加了国民党部队,曾在韩城玉门的黄河滨守过黄河。
据白叟讲,他们家朋友3个,自个因父亲有病回来后,正在耀县华源上学的弟弟丁蛮根却瞒着家人参加了远征军,从此再也没有回来。白叟说,弟弟叫蛮根,是由于弟弟出世那年大旱,地里没有粮食吃,家里人煮油菜的根吃,油菜的根俗称“蛮根”
据白叟们说,听祖辈们讲过,这儿曾是古代屯兵的当地,后从本来村寨城门东边从前发现的大量碳渣,或许能证实村里的传说。“白叟说过,这儿是屯兵养马的当地。”丁常发说。
“向东30里是富平的庄里、向西30里是淳化的方里、向北30里是耀州的安里、向南30里是三原的东里,这儿叫屯里。本来这儿还有烽火台,应该是哪个朝代屯过兵。”崔志荣白叟说。
曩昔从井里取水要3自己合力绞上来
屯里村处在半坡塬上,自古以来吃水都是疑问,尽管崖下有浊峪河,但在曩昔乡民用水仍是很不便利。为此,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乡民组织起来在村里打了一眼
100多米深的井。“本来井上绞水的绳子有小孩的手臂粗,要三自己配合才能绞一桶水上来,吃水难着呢,谁家再没有个男丁,真的很艰难。”丁常发白叟感慨地
说,到了如今,乡民用水便利多了,新村打了机井,修了水塔,管道铺设进每一户农家,不必出门就能用到自来水。
听村里白叟们讲,浊峪河从前还叫“母猪河”,尽管源头就在不远的安沟,但终年水流不断,河水在冬天都不结冰,全部河床上布满了泉眼,冒出来的水,冬温
夏凉。过年时,家家户户的妇人拿着一家人换下来的旧衣服到河里洗,河道里满是妇大家的说笑声。而村里还传说,浊峪河的水在古时从前送到皇宫,供皇家使用,
即是由于水质好,烧开后没有杂质,深受皇族喜爱。
从种庄稼到栽果树 村里再难见恓惶人家
据白叟们讲,尽管是靠天吃饭,但这儿的地好,啥都能种,所今后迁来的人逐年添加,慢慢构成一个1000余人的大村庄。
“那个时候,只要住在村寨里的老户平地上有地,后迁来的乡民都是在崖坡上拓荒种田,麦子、玉米、谷子、荞麦、油菜,啥都种。只要能种活,吃到嘴里。”
丁纪林白叟回忆犹新,最佳种的是荞麦,7月种、8月花、9月荞麦收到家,荞麦是成长最快的农作物,可是产值少,只能做补充,最佳的仍是谷子产值高,便利加
工食用。
跟着农村经济的转变,上世纪90年代,村里开端栽培苹果,到如今,全村3900亩土地,除了一部分坡地栽培粮食作物,平地栽培了1500亩果树。乡民
268户,家家户户都栽培了苹果树,日子也不断改进,村里再难见到恓惶人家。“好日子要好好过,所以我还要多活几年哩。”91岁的丁纪林白叟笑呵呵地说。
华商报记者 赵雄韬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