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荆州墙体广告 在著名记者斯诺的笔下,长征被称作“震惊世界的行军”。1955年授衔的十大元帅、十位大将和1000多位上将、中将和少将中,90%以上参加过长 征,
荆州籍的19位开国将军,正是在1935年冬天,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随起源于
洪湖根据地的红二军团,在血色残阳中踏上了漫漫征途。
《雄关漫道》这部荣获了“五个一工程”奖的影视作品,主要表现的是红军第二、六军团,也就是红二方面军前身,为掩护中央红军转移,转战八省,行 程二万余里,经历大小战斗几百次,不怕牺牲,主动吸引敌人,与敌军周旋,最终克服重重困难的感人故事。该片被列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献礼片,中国 军事科学院历史研究部副主任、军史专家王淼生正是这部剧的策划之一,对于红二、六军团的长征,他有着很深的研究。
红二、红六军团开始长征后,首先突破
湖南澧水、沅江一线的封锁,向
湖南新化、溆浦发展,因敌军重兵阻截,贺龙决
定西进
贵州。为了不让敌人明白红 军西进的目的,红军急促南下,造成即将东渡资水的态势。果然,国民党的大军追击而来。于是,贺龙果断下令:折向西行,沿着雪峰山山脚,直奔
湖南与
云南两省 边界上的瓦屋塘。
红二军团第五师为先头部队,22岁的松滋人贺炳炎任师长;政委谭友林19岁,江陵人。而第五师的先头部队十五团,团长李文清是松滋人,团参谋长 是20岁的石首人王尚荣,江陵人贺彪时任红二军团卫生部部长。瓦屋塘之战,就围绕着这一群
荆州人展开了。当十五团快要接近瓦屋塘的东山时,遭遇敌人的阻 击,从猛烈的火力来看,对方是国民党正规军。
王尚荣自15岁就瞒着家人在家乡石首调关参加革命,离家之后出生入死,一直贴身带着母亲赠予的“护身符”。
就在硝烟弥漫的瓦屋塘战场,一颗无情的子弹,瞬间穿透了王尚荣腰间的白洋。
战争不会因有伤员而中止,这边王尚荣做了简易手术,那边敌军的炮火越来越猛烈,十五团眼看已经抵挡不住敌军的进攻,渐渐向后退缩。如果不挡住敌人的进攻,总部指挥所将受到严重威胁。
不幸的是,东山山势太陡,无法架设机枪组织掩护火力。面对着敌人暴风骤雨一样的子弹,贺炳炎挥动右臂命令机枪手加强火力掩护,与敌军展开硬拼。
在剧烈战斗中,贺炳炎的右臂不幸被敌人威力巨大的达姆弹击中,骨头被炸得粉碎,整条右臂被炸成肉泥状,骨头全碎了。贺龙听说贺炳炎身负重伤,即刻飞马赶来。
贺彪将军在回忆中说:“贺炳炎被送到位于瓦屋塘街北头的总部卫生部时,卫生部已接到命令准备转移。一见伤员就知道很是危险,面色苍白,人已昏迷不醒,也摸不着脉跳,流出的鲜血在衣服、被毯上冻成了冰块。”贺彪报告说,贺炳炎的右臂保不住了,必须齐根锯掉。
贺炳炎的截肢手术在荒郊野岭进行,贺彪找来一块破门板,把贺炳炎捆在门板上;又从老乡家里借来一把锯木头的锯子,放进一锅煮开的水里消毒。贺炳炎闭目咬牙,汗暴如雨,在场的人无不心惊胆战。
激烈的瓦屋塘战斗,从当天凌晨持续到下午5点。在这场恶战中,部队伤亡300多人。
瓦屋塘一战,让贺炳炎成为红二、六军团长征中的第一位独臂将军。而桑植人贺龙、松滋人贺炳炎、江陵人贺彪,这三位贺家人,从此结下了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
手术后,贺炳炎仅仅在担架上躺了6天,就又勒马率部驰骋沙场了。红二、六军团一路向南挺进,渡过巫水后横扫
贵州,迫敌收缩兵力。1936年2月,贺炳炎率红五师突破了乌江上游的鸭溪河天险。
这就是长征,一次次历尽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一次次突破生死绝境,涅槃重生。红二、六军团的种种活动,引起了蒋介石恐慌不安,他亲自抵
贵阳指挥“围剿”,7个纵队东西对进,川军两路沿长江布防。
红二、六军团退出
毕节,西进乌蒙山区,占据了主动位置。这时,国民党军以10个师又1个旅尾追侧击。贺龙来了一个“回马枪”,布下一个“口袋” 阵,让敌军往里钻。负责扎“口袋”的都是能打硬仗的部队,红十八团接受了这个任务,这个团的团长是成钧,团政委是余秋里。两人在指挥所里正准备出击时,机 枪手的枪口,对准了指挥所。
余秋里的左臂当即垂落,血流不止。安然脱险的成钧扶起血染征衣的搭档,哽咽着指挥完这场战斗,将敌军纵队全部歼灭。余秋里成为了红二军团的第二位独臂将军,1955年授衔之时,成钧被授予中将军衔。也许成钧不曾想到,余秋里负伤后,一位
洪湖老乡成为了他的新搭档。
洪湖籍开国将军杨秀山之子杨晓哲说,余秋里将军的胳膊断了,就不能跟随部队参加行动了。红二军团有两个主力团,一个是六师的十八团,一个是四师的十二团,十八团没有了政委,因此他父亲就调到十八团当了政委。
尽管当时杨秀山已是师副政委,下调到团政委,他也欣然受命。之后,这对搭档随一万多人的红二军团,在多路敌军不停顿地围追堵截之下,在云贵高原上人烟稀少,气候恶劣,缺粮缺水的茫茫乌蒙山回旋近一月,史称“乌蒙山回旋战”。
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灵活用兵、巧妙突围的著名战役,也写下了贺龙军事生涯中的神来之笔,与毛泽东指挥的四渡
赤水之战,无论在战略意图和战役指 挥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处。毛泽东曾说“二、六军团在乌蒙山打转转,不要说敌人,连我们也被你们转昏了头。硬是转出来了嘛!你们1万人,走过来还是1万人, 没有蚀本,是个了不起的奇迹。”
走出乌蒙山,前路更艰险。
荆州籍红军将士还将面临怎样的绝境,又将如何战胜黑暗迎接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