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潭墙体广告 10月25日,霜降往后的第二天,一个再往常不过的雨天,对60岁的杨艳辉和她的“牛记”来说,却意味着一场告别的开端。
这一天,她和她的“牛记”将完全搬出生活了近半个世纪的平政路,连带着那些岁月回想和抹不去的老街情怀。
“它比我有名多了”
接近14时,担任施工的拆迁队已连续出场。屋外“叮叮咚咚”的响声,时不时传入杨艳辉的耳际,打乱她的思绪。关于行将到来的分开,忙碌了一辈子的杨艳辉,挑选了静默以待。
平政路145号。在杨艳辉前半段生命里,这是她家庭住址的代码。而今,它却成为了一个“老
湘潭”的特殊文明符号。
“它比我有名多了。”杨艳辉将头轻轻抬起,语气爽性而自傲。在这位年过花甲的妇人看来,这是她的自豪地点,也是她平平人生中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
“牛记”本来不姓“牛”
杨艳辉口中的“它”,指的就是她的“牛记臭干子”。从2013年偶尔被顾客发掘至今,“牛记”虽然才来世上三个春秋,但已成为了平政路上的一块金字招牌。
“它不只被带到
深圳、
上海,还去了台湾、香港呢。”杨艳辉回想说,每年春节,很多从外地回来的
湘潭人,总要到她的“牛记臭干子”来尝尝“老
湘潭”的滋味,一些人乃至还不忘打包带上几份回家。
外人也许有所不知,本来“牛记臭干子”并不姓牛。它的得名,是来源于杨艳辉老公姓名里的一个字。
“我的老伴叫张铁牛,曾经家里开茶馆时,喝茶的客人看到我家的臭干子又香又嫩,就恶作剧说,‘去开个臭干子店吧,保管你生意好’。”
无心插柳柳成荫。没有招牌,也没做任何装修,就靠着一个推车、一口锅,杨艳辉的“牛记臭干子”就在平政路145号开锅了。
“最多的一天我卖过800片,如今它是咱们家的‘经济支柱’。”杨艳辉透露,跟着知名度的扩大,加上同条街冒出了多家类似的臭干子店,直到本年她才花钱做了个“最随意”的招牌挂在门口,来提示门客留意。
然而,与咱们聊起“牛记”的过人之处时,杨艳辉却笑着说,“除了原材料外,我也想不到别的了,大概是精工做细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