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墙体广告设计 大规模的农网改造,正在荆楚大地上推行。连日来,记者奔走在松滋市、秭归县和神农架林区田间地头,实地聆听“低电压”改造给老百姓带来的福音。
见闻一
黄瓜睡“热炕”
大棚蔬菜不愁卖
探访地点:
松滋市老城镇鼎盛家庭农场蔬菜种植基地
时进11月,天气已开始转冷,但松滋市老城镇鼎盛家庭农场蔬菜种植基地的大棚却热火朝天,来采购蔬菜的各种车辆排起了长队。大棚内,只穿了一件T恤的农场主杨祖权忙得满头大汗。“是这台新装的变压器给我吃下了定心丸,才决定投资10余
湖北墙体广告设计万元,搭建这个全自动新型温控大棚。”指着棚外100千伏安的变压器,杨祖权开心地说。
过去,杨祖权可没少吃“低电压”的苦:种庄
湖北墙体广告设计稼时要轮流使用水泵浇水;煮饭时要与街坊邻居错峰用电;遇到红白喜事,还要先到村委会通过大喇叭预约——“×××家今天办喜事,大家伙相互照顾一下,就别用电或少用电吧。”
今年年初,受益于农网改造工程,老杨看到了发家致富的希望。他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建起了5000亩蔬菜种植基地,带动周边25户农户发展大棚蔬菜种植,青椒、黄瓜、苦瓜等品种供不应求,销往
荆州、宜昌等地的超市和批发市场,预计年收入30余万元。“黄瓜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所以我就在大棚里铺设了地热线,一通电,温度就升起来了。你看看这黄瓜,又漂亮又新鲜。”他笑着说。
生意越来越好,村民李师傅来到蔬菜大棚做帮工,流转土地的费用加上帮工的薪酬,年增收接近2万元。松滋市委常委王振彬介绍,1至10月全市农业生产用电量为1394.9万千瓦时,比去年同期增长26%,极大地释放了农户的用电潜能。
见闻二
电站不断电
大户忙扩建
探访地点:
秭归县郭家坝镇荒口坪村
一条山间小路伸向远方。路的一边,四名电力工人正在抓紧时间调试该村一号台区新增的变压器;路对面,养猪大户袁学杞正忙着扩建猪圈。
61岁的老袁养猪已不是一年半载,之所以没能发家致富,就是一个“电”字给闹的。“天天为加工饲料头疼!”老袁介绍,由于“低电压”问题,白天用电高峰时,根本无法启动电机加工饲料,只能等到深更半夜才开机,可电机的轰鸣声又惹得邻居们怨声载道。后来,他不得不把饲料运到3公里外的烟灯堡村加工,成本又居高不下。“养的越多,越赚不到钱,只样勉强度日。”老袁说。
今年夏天,秭归县电力
公司把新增的变压器选址在了他家对面,老袁顿时心中一喜。还会不会停电啊?白天能不能启动电机啊?在得到了一系列肯定的答案后,他决定扩建猪圈,准备再养50头母猪。
随着农网改造工程不断推进,农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变。郭家坝镇党委书记傅斌介绍,以前这里有句顺口溜——“中午吃饭早上煮,电扇转数看清楚;洗衣机当大米缸,空调电视不作数。”“有天晚上,我到一户农民家里收电费,人家说了,只要我能说清楚桌子上摆的是什么菜,就交电费,否则免谈!”傅斌笑着回忆说。
现在呢?镇上一家电器卖场老板张安明告诉记者,前几年一整年的销售额也就70万元,今年已经突破了300万元。“一夏天就卖出去了200台空调、电磁炉、电视机,这生意是越来越红火啊!”
见闻三
冷了柴火灶
俏了电厨房
探访地点:
神农架林区松柏镇盘水村
“我们现在用电有补贴,用的越多,补的越多,谁还烧柴啊?”14日,神农架林区松柏镇盘水村10组农民何大银高兴地说,去年他家“能源革命”,以电代柴,用了1200千瓦时的电,林区政府奖给他240元“红包”。
同何大银一样,2014年,神农架有1.7万个农户领到了0.2元/千瓦时的电补“红包”,林区还对“以电代柴”改造厨房的农户给予1000元/户的奖励。当年即增加农户用电173万千瓦时,增长幅度达到21.8%,被国家授予“以电代柴”
湖北墙体广告设计示范县。
今年3月,神农架林区政府决定在全国首开先河,把“以电代柴”这一惠民政策扩大到1.4万户城镇居民,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居民以电代柴补贴全覆盖。“用电补贴虽然每月只有100千瓦时,每月用电的‘红包’也只有20元钱,但是用电清洁方便呀,还省工、省时。”何大银说。“每户每年烧去万斤柴,整个林区要烧10万立方米成材林;反过来,每度电补贴两毛钱,全区每年相当于救活了3万棵树。”神农架林区以电代柴领导小组成员、水电
湖北墙体广告设计局总工张永强说。两年来,神农架供电
公司投入电网改造资金1.8亿元。截至目前,全区已有1.27万户
农村居民告别了柴火灶,每年减少薪柴消耗3360多万公斤、煤炭消耗73.6万公斤,减少排放二氧化硫和烟尘9.66万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