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日前下发《北京市贯彻〈推进指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则(试行)〉的施行方法》,提出进一步完善从严管理干部队伍制度体系,及时将那些锐意变革的干部大胆运用起来,宽容变革探究中的失误,明白违纪违法免职等七种“下”的渠道。
自去年7月中央《推进指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则(试行)》出台以来,31个省区市均采取问责追查、调整不适合担任现职干部方式,调整了大量干 部。目前,据不完整统计,已有北京、
天津、
河北、
甘肃等至少12个省市出台了施行细则或施行意见,推进构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
“既要把党和人民需求的好干部选准用好,又要把那些存在问题或者相得益彰的干部调整下来”,这是风向、是规范,更是铁律。
1 干部不是不能下,而是难下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能上能下,原本应该是干部人事工作中的常态,但是在一些中央或部门,干部能上不能下却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
2008年至2012年,中组部曾连续五年拜托国度统计局独立展开组织工作称心度民意调查,干部人事制度变革需求处理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干部能上不能下,诚实人吃亏,一把手权利过大”等。
北京科技大学廉政研讨中心副主任宋伟表示,当前干部队伍建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指导干部下不来、不愿意下,下的渠道不畅,机制不健全。
梳理媒体报道,在《推进指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则(试行)》出台以前,除了因违纪违法、年龄、任期届满、身体情况等问题不得不下以及主动辞职之外,其他要素的“下”鲜有耳闻。但即使是这样的“不得不下”,在执行过程中常常也会变形走样。
一些干部退而不休,本质是恋钱恋权,美其名曰“扶上马、送一程”;个别违纪指导干部暂时被免职,待遇不变,待汹涌言论宁静后,悄然易地任职,有的以至还被选拔重用……
“下”的渠道少、代谢慢,让本应上下畅通的“双向道”变成日益梗塞的“单行道”,在干部队伍中严重损伤公平,打击士气。
一位基层干部表示,单位里面的指导职数和非指导职数相对固定,空出来一个,才干补一个。没有空缺,大家一同熬年头。等有空缺时,只能按资排辈。
干部只上不下、职级不降的做法,使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思进取,饱食整天的“南郭先生”有了生存土壤,负面影响不容藐视。
安徽省委组织部研讨室主任沈小平以为,好干部不能上,存在问题的干部不能下,就无法保证干部队伍充溢活力生机。干部队伍中的种种不良现象,如庸懒散浮拖等,莫不与此有关。
2 能上不能下的固有观念亟须突破
思想观念是影响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重要要素之一。
长期以来,受“上荣下辱”、“下必有错”的陈旧观念影响,不少干部存在着“下了就是犯错误”的惯性思想,使得干部不愿“下”、不能“下”。
内蒙古自治区
包头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索耀乐表示,从个人生长进步的角度讲,干部多以职位的升迁权衡事业的胜利水平,以为被调整下来是件不光荣的事;从组织选人用人的角度讲,总以为培育一名干部不容易,除非所犯的错误严重,普通不会调下去,对推进干部能下难以下大决计。
此外,社会言论关于干部“上”、“下”的认知偏向,也对一些想“下”、想“出”的干部形成压力。
一位辞职的基层干部曾坦言,作为单位一定层级的干部,辞职面临很大压力。不光单位指导不希望本人走,更重要的是难过家人这关。“我们是从乡下考出来的,一步一步做到如今这个位置,很不容易。我酝酿了很久,才敢鼓起勇气跟父亲说。”
但是,辞去公职并非大家想象的无其他路可走。去年9月,
山东省
济宁市市长梅永红辞职投身民企,胜利转型成企业高管。他很安然地对记者表示,他辞去公职进入企业任职,是一种“理性回归”,更能发挥本人的价值。
畅通干部“上”和“下”的通道,陈旧的思想桎梏、观念约束必需突破。
一方面要增强对干部的思想教育,引导广阔干部打破“不到年龄不能下,不犯错误下不了”的传统思想,树立“无功便是过,平凡便是错”的为政观念。 另一方面要普遍宣传,让广阔干部
大众熟习理解干部能上能下的有关状况,为干部能上能下营造有利的言论环境,消弭人们对“上”与“下”的误解和成见。
其实,在
大众眼里,干部没有职务的上下,只要为民办事的几。每天能多为
大众办一件事,多为一个
大众处理艰难,都是干部的进步,那些心里没有
大众的干部,即使“上”得再快,也只能是爬得越高摔得越惨。
关于一些由于特长、性格、年龄、身体等要素与现有岗位不相顺应,攒不上劲,发不了力的干部,不如主动申请或调整到更合适的中央和岗位上去发光发热。为工作而下,为事业而退,下得其所,退得荣耀。
3 用人变革逐渐推进
今年1月,中央纪委通报了遭到党纪重处分,并作出严重职务调整的10名中管干部,其中
江西省政协原党组成员、副主席刘礼祖更是连降7级,成为科员。
据媒体不完整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遭遇级别“跳水”的中管干部已达15人,其中7人被开除党籍。在国度行政学院教授李拓看来,“断崖式”降级处分是中央在干部能上能下问题上的一种新的制度探究。
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党中央的步伐一直不曾停歇。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白提出:“废除‘官本位’观念,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时隔一年,2014年底中央办公厅印发的《2014—2018年全国党政指导班子建立规划纲要》再次提出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制度的建立,并请求“鼎力推进”。
去年7月,中央出台了《推进指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则(试行)》,更是初次以党内法规的方式对干部能上能下作出制度标准,明白了“下”的规范, 标准了“下”的方式,疏浚了“下”的渠道。《规则》的出台,预示着那些政治上不守规矩、廉洁上不洁净、工作上不作为不担当或才能不够、作风上不真实的干 部,即使没有严重违纪或者违法,也一样能够降级降等,调离任务。
在中央的压力传导下,一些中央先行的试点同样引人关注。
浙江省瑞安市施行科级指导干部综合评价工作机制,为干部能上能下提供了根据。截至目前,已有70多名科级干部主动退出指导岗位,92名优秀干部转任或提任到重要指导岗位,初步打通了能上能下标准化通道。
在中央和中央的双重努力下,文化传统所构成的把“做官”作为最大目的的观念正在悄然发作改动。
今年2月,
湖南省保靖县一位纪检组长因年龄偏大,主动到县委组织部递交了辞职报告,申请让贤。同事们在替他可惜的时分,纷繁向他表达了敬意。
今年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与
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真正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敢担当、善作为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指导班子中来”。
关于不求上进的干部,李克强总理前不久在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上开出了“药方”,庸政懒政怠政必需继续坚决加以整治。国务院将继续展开大督查,该处置的处置,让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决不允许占着位子不干事。
能够预见,随着指导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变革的逐渐推进,能上能下必将成为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