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跨昼夜连接施行,体能、技艺课目交替演练,技术、战术有机交融……3月中旬,笔者全程参与第31集团军某团强化锻炼,扑面而来一股实战化气息。
“每月至少两次,每次不少于12个小时。”据引见,锻炼大纲固然对强化锻炼的次数和时间停止了规则,但实践锻炼中课目如何设置、时间怎样分配、 如何停止考评没有明白。因而,一些单位常常把强化锻炼片面了解为将在营锻炼课目搬到野外条件下锻炼,单纯思索时间与锻炼量的累加,突出膂力耗费大的课目训 练,结果却是,强化锻炼招致官兵身体疲惫,锻炼效益并不明显。
去年5月,该团二营依照“惯例”展开强化锻炼,官兵白昼停止了20公里自设敌情的徒步拉练,之后又完成了2组构工假装、1组单兵综合演练等体能 耗费性大的内容。夜幕来临,官兵正准备休整,突遭小股“敌人”袭扰。由于战役勤务派遣不及时,不少官兵仓促应战、体能呈现透支,战术动作变形,致使人员装 备损失沉重。
这种状况惹起团指导的深思,并以此为契机全面查纠有悖于实战请求的组训办法。团里组织编写了《强化锻炼指导手册》,细化到每个兵种专业、每个锻炼阶段,为基层展开强化锻炼提供了“菜谱”,也让机关考核督导有了“标尺”。
强化锻炼不再以膂力耗费量为规范。笔者在现场看到,沟壑纵横的山谷中,官兵刚完成6公里武装交叉奔袭,还将来得及喘口吻,战救技艺等课目又在“蓝军”骚扰下轮番上阵。多课目科学组合,一个战役过程连续施行,官兵技战术程度进步了,战役肉体也得到充沛锤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