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华墙体广告 市区江北杨思岭社区有一条很不起眼的老巷,名叫朝官巷。年逾古稀的老居民姜妙秀至今分明地记得,过去这条巷子是府上街的一条岔路,府上街边上有一个杨公殿,就在现今世贸大饭店南侧停车场左近。
“杨公殿老早就没有了。”4月25日,老人不无遗憾地通知记者。去年,她和许多邻居邻里一同捐钱,把老巷子里的朝官殿修缮一新,算是一个抚慰。“老街要像个老街的样子,老东西最好能留下来,给子孙后代们也看一看,老
金华长什么样。”
4月20日,府上街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开工。一段时间来,府上街经常呈现污水外溢的现象,破败不堪的路面上分发着阵阵恶臭。城中街道等部门屡次清算,但治本不治标。改造竣工后,这条老街将辞别污水横流的历史。
相传,这条府上街早在明代就曾经有了。府上街为南北走向,南到兰溪门菜场,北至世贸大饭店。北侧已被改造,南侧依然保存着老街的原汁原味,只要四五米宽,两侧房屋低矮,有的还是用青石垒起来的,老屋当中有的是解放前的,最老的以至有近百年历史。
当地人说,岁月沧桑,时过境迁,
金华一条又一条老街老巷灰飞烟灭。府上街历经风雨,这有可能是
金华城区年岁最大的老街之一。采访中,不少当地居民希望,雨污分流仅仅是改造这条老街的第一步,他们更关怀的是它能否重现活力。
城中街道相关担任人也有一个想象,可不能够修旧如旧,让府上街也能像
金华古子城老街、
杭州河坊街那般,复原其历史原貌。毕竟,随着城市化进程日益推进,历史这么长久的老街,
金华城区范围内已并不多见。
这条老街终究有多老,数百年来承载着怎样的历史故事?记者采访了几位府上街的原住民,看看它的前世如何,又承载着怎样的
金华记忆?
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府上街自古繁华
环城村经济协作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蔡仲福,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府上街过去归环城村管辖,由于这是古代
金华府城墙外的一条路,紧挨着城墙。“江北原本就没几条有名一点的老街,东市街、西市街,然后就是府上街。前两条街都停止了
现代化改造,剩下这条府上街,算得上是
金华‘最后的老街’了。”
说起府上街的故事,蔡仲福一五一十。“传说古代府上街出过大官,外地官员来
金华,进这条路前,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可见这条路大有来头。”
由于府上街位于城墙根,天文位置特殊,按如今的讲法,是“城郊接合部”,街道两旁的住户,除了环城村村民,还有从城里搬过来的居民。自古以来,府上街就是交通要道,城里的人出兰溪门,一路往北途经府上街可去罗店、
金华山,北侧城外的人想要进城,也能够走府上街经兰溪门入城。“过去啊,兰溪门、府上街这两个地名,老
金华常常连在一同说,都是
金华繁华繁华的中央。”
据蔡仲福回想,这条路以前是青石板路,后来街道两旁住户把青石板一块块抽走,拿来做造房子的石材。好端端的石板路,慢慢成了泥石路。1982年,环城村曾修过一次。路底下还埋了污水管道和自来水管,直径有三四十厘米,这在当时算是粗的管子了。“如今用水量大,加上淤泥梗塞,污水就满出来了。不改不行,跟不上时期啦。”上世纪80年代,自来水不提高,府上街有居民还卖过水,1分钱/担,1角钱/吨。
府上街第二次修缮是在1996年,街边一块功德碑“诉说”了修缮的来龙去脉:丙子年夏,由城中街道府上街环城片区组织修建,环城村村委会捐得最多,捐了3万元,其次是
金华市农业银行,捐了2万元,个人捐款中,时任
金华市委书记仇保兴以及几位市指导榜上有名。那一次,泥石路彻底变成了水泥路。往常,间隔那次修路曾经过去整整20年。
在蔡仲福的记忆里,上世纪50年代,府上街就有了马路市场。在58岁的洪金福的脑子里,他在府上街经商的故事,始于上世纪90年代。“我小时分,还住在白龙桥乡下,常进城玩。过去
金华城没什么大路,府上街就这么四五米宽,也算是一条大街。80年代时,环球大厦这个中央还是一个加工年糕、粉干的大礼堂,有200多平方米。在世贸大饭店建起来之前,府上街历来就不是一条断头路,街的北边全是农田。”
洪金福通知记者,80年代中期,八一北街左近有个公交
公司,由于客流量大,四周自发构成了一个市场。由于是
义乌到
江西的必经之路,市场生意很火爆,商户们特地搞批发,
衢州、
江西的客商都要来这里拿货。后来,由于路旁不允许运营,几经周折,他和20个商户就搬到了府上街,没有店铺,只能在地上划线占地盘。“那时分我有一个长1米5、宽1米2的木头柜子,卖炒货、烟酒等副食品。”直到如今,他仍在府上街开副食品店。
还有一位老人通知记者,他年轻时,
金华人盛行一个说法:凡是府上街的人,出了名的“与人无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街上有个菜场,从不缺斤短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