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贺州
墙体广告 “很 荣幸的我又来北服了。”5月9日,李素芳在她的微信朋友圈发出了这样一条信息。李素芳所说的“北服”指的是北京服装学院。当天,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民族服饰制造技艺、传统印染技艺研修班在北京服装学院举行开学仪式,李素芳以“
广西瑶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的身份参与了这个研修班,并代表学员停止 发言。
“活化石”淡出人们视野
在发言席上,李素芳的一身传统瑶族服饰冷艳全场。但与之构成鲜明比照的是,在理想生活中,瑶族服饰却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
5月7日,《贺州日报》以“关爱让瑶族娃穿上民族校服”为题,报道了来自
广西爱心蚂蚁公益协会和社会爱心人士到八步区 仁义镇松高村松高小学赠送民族校服的新闻,之所以会有这一举措,是由于该协会的社工团队终年在山里支教,发现山里孩子对当地民族文化认识不够,固然很多人 仍然会讲当地土话,但在民族服饰等传承上,认识越来越淡薄。报道称,只要到了瑶族的传统节日或者恰逢婚庆喜事,上了年岁的瑶族同胞还会盛装装扮一下,但有 些人曾经不穿本民族的服饰了。
年轻人淡化瑶族服饰的现象在李素芳这些年的亲身体验中得到印证。李素芳在承受记者采访时说,近些年来,包括瑶族服饰在内的瑶绣产品订单不时减少,单靠瑶绣产品的制造,曾经很难维持她企业的开支。为此,她不得不承接其他订单。
李素芳的其中一个身份是贺州市瑶族挑花刺绣传承基地“过山瑶家”担任人,说到这时,她眼里充溢着无法。
民族珍宝不能丢弃
瑶绣是我市民族文化的一大珍宝,2004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绣图案精密,边缘划一,绣面平整、细巧,外观上颜色艳丽,比照激烈。具有千余年历史的瑶绣,在瑶人的生活中占有不可比较的位置。
为什么当下的瑶族年轻人不再热衷于民族服饰了呢?许多人都在考虑这一问题。
在李素芳看来,瑶族年轻人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他们难免遭到外界的影响,对本民族的文化注重水平大大降低了。
大众的文化维护认识淡薄,致使瑶族传统文化遗产损毁、流失的现象十分严重,令人感到遗憾。
事实上,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几个月前,结合国开发方案署就看中了贺州的瑶绣,特地从我市的两个瑶族挑花刺绣传承基地“过山瑶家”和“冬梅瑶绣”订购了467片瑶绣产品,并装饰在笔记本上,一局部成为结合国中国代表处的办公用品,另一局部作为结合国赠送各国官员的礼品。
有识之士指出,瑶族文化既然香了结合国,有什么理由在本民族中逐步消逝呢?
共同发力解救瑶族文化
该如何解救逐步消逝的瑶族文化,往常,许多社会有识之士都在以本人的方式发力。
正在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民族服饰制造技艺、传统印染技艺研修班学习的李素芳,此前几天还去了趟
福建的
厦门,参与第二届海峡两岸旅游文创商品大赛暨旅游商品交流展。为了准备这次展览,她在贺州拾掇了几大箱子的手工艺品。“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贺州的瑶族文化在更远的中央发光。”李素芳说,往常,我市简直一切瑶族同胞聚居的山村都有她开展的绣娘。如何才干不让瑶绣技艺失传,是李素芳正在考虑的一个问题。
广西爱心蚂蚁公益协会则把民族校服作为一个项目去施行,不只把带有浓郁民族风的民族校服带入到大山孩子的生活中,更是要把民族文化的精华传承下去。
去年11月底,我市召开(南岭)贺州瑶族文化生态维护区座谈会,就如何维护、传承和开展瑶族文化停止研讨。专家学者们建议,要积极探究对瑶族传统文化实 行整体性维护的有效途径,制定国度级(南岭)贺州瑶族文化生态维护区整体维护建立规划,增强南岭瑶族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维护和建立工作,尽快申报、 树立国度级(南岭)贺州瑶族文化生态维护区,从而增强对瑶族文化的维护、传承与开展,将瑶族文化的“软实力”转化成推进瑶族地域经济社会文化可持续开展的 “新动力”。
从民间到官方,从碎片到整体,一张解救民族文化的大网,正在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