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六盘水墙体广告 “以前生活那个苦哦,每天吃的都是酸汤包谷饭,要想吃上肉必需要等到逢年过节。”回想起以前的日子,水城县猴场乡补那村村民刘凡亮慨叹万千。
补那村距乡政府7公里,是一个汉族、布依族、苗族杂居的村寨,由于交通不便,不断是一个偏僻贫穷的落后村,为了生计,刘凡亮不得不外出务工。
文化程度不高,又没有任何技艺的刘凡亮选择了去煤矿上打工。这样的日子很心酸:每天起早贪黑,还有些风险,一个月辛劳下来才有1500元收 入,辛劳挣回来的钱只能勉强供两个孩子上学,一家人花在生活上的费用只要400元,吃的是酸汤包谷饭,一年到头只敢买10斤猪油作为改善生活的调料。
2010年,水城县作出重点扶持十大产业促进
大众开展致富的严重决策,给猴场乡下达了2650亩猕猴桃种植方案。补那村村支两委为了抓好本 村产业构造调整,促进
大众增产增收,积极引入科技实力强劲的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水城县长丰科技实业有限
公司到补那村,采取“
公司+村集体+基地+协作社+农 民”的开展形式,种植猕猴桃。
看到村里开展了,刘凡亮回到家里,在长丰
公司找到一份管理猕猴桃的工作,由于他吃苦耐劳,擅长管理农活,不久便当上了管理人员。
“在猕猴桃基地里的工作时节性比拟强,有时忙,有时闲,如今主要就是指导工人如何剪技、打粉、摘果等,比拟轻松。”刘凡亮说,如今每个月就有3000元的工资,妻子谢玉桥也在基地上打零工,一个月下来能挣个1800元左右。
补那村经过推进
乡村“三变”变革工作,加快
乡村产业调整进程,盘活了闲置资产、用好了财政资金、用活了农户闲钱,村民们不只有入股分红的收入,还有务工收入。
刘凡亮乐呵呵通知记者,往常他家的生活发作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杨梅基地旁边修了一幢三层楼的
新乡村房子,有600多平方米,每个月拿出 2000元作为生活费,生活开支比2010前翻了5倍。“如今我们每顿都是五六个菜,吃的都是绿色有机食品。”刘凡亮说起往常的重生活,满脸笑容。
“这几年,生活条件好得太多了,鸡鸭鱼肉等想什么时分吃就什么时分吃,以至还吃腻了,想多吃些蔬菜、野菜,也学学城里人养养生。”妻子谢玉桥在一旁补充道。
水城县盘绕茶叶、猕猴桃、核桃等“八大特征产业”, 加大产业构造调整力度,为“三变”搭建平台,全县共有特征农业产业达86.7万亩,7个农业产业园区不时开展壮大,茶叶、猕猴桃、核桃、刺梨等特征产业逐 步构成范围,让广阔
乡村发作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民的“小日子”过得越来越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