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六盘水墙体广告 5月19日,记者走进钟山区汪家寨镇新华社区3组的易地扶贫搬迁点建立
工地,发掘机、推土机、铲车等大型机械设备在慌张作业,数十名施工队员有的在砌筑挡堵墙、有的在扎钢筋、有的在浇铸混凝土地梁……四处是如火如荼的建立场景。
新华社区是汪家寨镇的一个
乡村社区,境内主要为彝、苗等少数民族聚居,祖辈靠种植传统农业为生,系国度一类贫穷村(社区)。截至2015 年,全社区7个居民组2124人中,仍有贫穷人口508人,特别是社区2、4、5、7四个居民小组海拔较高、耕地偏少、水资源贫乏、生态植被脆弱、交通条 件落后,居民寓居环境较差、脱贫难度较大。为便于施行“四在农家·美丽
乡村”建立,改善居民寓居环境,助推同步小康进程,汪家寨镇经重复调研,经过向上级 政府汇报后,决议将上述四个居民组的居民搬迁到寓居条件相对较好,水、电、路、信等根底设备相对完善,孩子可就近上学的1、3组区域寓居。
搬迁项目分一、二期工程施行,触及农户287户。今年3月13日,两期工程同步开端施行。
一期工程建立的搬迁点选址在社区3组区域,主要是为寓居条件最差的社区7组居民建立新家园。工程触及住户40户145人,按人均25平方米 的寓居面积建立,建筑面积3800多平方米,拟建住宅32栋。现已有18栋投入施工建立,水电路已贯穿,平场工程已告序幕,正建筑挡堵墙和浇铸地圈梁混凝 土。工程估计今年9月底竣工,年底入住。
二期工程建立的搬迁点选址在社区1、3组接壤处,触及社区2、4、5三个居民小组共247户居民。目前,正着手前期工程,估计明年5月底完工,8月份入住。
村民易地搬迁后,该镇将依据当地彝族、苗族文化特征,借助德宏北路延伸段将途经此处环联韭菜坪、梅花山滑雪场的交通条件,以及紧临该社区即 将建成的新箐沟水库、光伏发电站等景点,实行“1+N”村寨提级改造,建立小湿地、居民广场等,打造彝族、苗族风情园,开展山地特征旅游,让搬迁农户“般 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为抢抓工期,早日让搬迁户入住新家园,如今每天有近百名施工人员现场作业。除工程管理与技术人员外,劳动用工全是当地居民。 社区3组居民陈朝贵,此前在外务工10多年,该项目施行后,他回到家乡,参与工程建立。他说:“如今家乡搞开发建立,在家门口也能打工挣钱,均匀每天有 100元左右,还可照顾家中的老人和孩子。”
“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土石方2.7万方左右,砌筑挡堵墙3900余方,工程建立正常推进。”施工方项目部经理陈磊通知记者,镇党委、政府对该项目十分关注,特地成立指导小组及其谐和办,随时谐和征地拆迁、劳动用工等有关事宜。
“年底我们就能够搬到新居过年了。要不是党和政府的关怀,我们不晓得还要在山旮旯里住几代人!”社区7组苗族居民陶永杨冲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