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遵义
墙体广告 2009年,吸食了几年毒品后的李小强(化名)认识到毒品的危害之后下定决计开端戒毒。他说:“光靠我们本人的毅力和决计是远远不够的,社区干 部、禁毒社工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戒毒环境。”他所指的戒毒环境,就是社区“一帮一”关爱型戒毒形式。李小强从强迫戒毒所出来之后就遭到了社区干部、民 警、禁毒社工等的协助,多只眼睛盯紧了他。并且经常找他说话,上门关怀其生活,协助处理就业……在大家的协助与监视之下,李小强与原来的毒友彻底隔绝了联 系,再也没有感染毒品。
往常,李小强固然脱毒了6年,但
南京路社区居委会依然没有放弃对他的协助。社区专干在走访中晓得李小强往常离婚带着三岁的孩子居无定所时,马上和社区指导联络,为其出证明联络相关部门为其申请了廉租房。目前,搬进新居的李小强和孩子过上了稳定的日子。
据引见,社区戒毒,是指吸毒成瘾人员在社区的牵头、监管下,整合家庭、社区、
公安以及多部门整合资源,使吸毒人员在社区里完成戒毒。据理解,《戒毒条 例》公布施行后,我市分离实践,明白了街道、社区和各职能部门戒毒康复工作的职责请求。各街道和社区也相继成立了帮教小组。由社区干部、民警、戒毒康复人 员家眷和禁毒社工等人员在内的帮教网络,经过定期展开看望、定期尿检、节假日慰劳、经济限制等措施增强戒毒出所人员的跟踪帮教。
意愿者帮扶,阳光照亮人生路
今年43岁的程旭家住汇川区原东方红砖瓦厂,白昼是茅草东社区的一名治安巡查员,从事辖区的平安防备巡查工作;晚上是一位出租车司机,一月挣的钱够得 上全家人的日常开支。“作为母亲的儿子、孩子的父亲,我实在担起了一家之主的义务和重担,为此我感到欣喜和骄傲。”程旭说如今所过的生活才叫日子。
20岁那年,程旭和他的一位哥们,怀揣100多元踏上了去
广州的列车,就是这趟
广州之行,他感染上毒品,从此便一发不可拾掇。7年的
广州生活,7年的 重复吸毒、7年的偷摸抢打,换来的是前半生的重重荆棘。2000年,回到遵义的程旭被家人强迫送进遵义戒毒所承受戒毒,在那段军事化锻炼的戒毒日子里过了 半年,他被查出患了胸积水,被取保放出。但是,治疗费却没有下落,在痛楚中,只好承受毒友的倡议,用毒品来麻醉痛感,就这样,他又继续反复着失望的生活。
直到儿子的出世,已被毒品折磨得无法生存的程旭,主动恳求有关部门把本人关起来,就这样,程旭在遵义市第一看守所服刑半年并赌咒要戒掉毒瘾。
2013年,茅草东社区戒毒(康复)小组得知程旭的状况后第一时间走进他家,并细致理解了他的状况,并鼓舞他承受社区戒毒(康复)中心的治疗和协助。 “帮教小组的呈现,对我来说就像一缕阳光。”程旭说,他刚走进茅草东社区时,由于自卑,常常处于不知所措的状态。而康复中心特地为我单独树立了一个监护小 组,在这个监护小组里,为我延聘了心理咨询师,布置了社区医生、社区民警、社区工作人员以及意愿者。“心里咨询师的帮教谈心,让我感受了来自外界的热心、 仁慈和真诚。”程旭说,在心理咨询师暖和的协助下,他重新鼓起了斗争的自信心。
从内心下决计戒毒之后,程旭在社区的协助下开端积极工作。往常的他,每月能赚3000多元,抚育孩子、承当全家的生活重担已不成问题。
大胆探究,人性化管理显关爱
“社区戒毒(康复)中心最重要的是引导戒毒康复人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我们推行的是有约束的开放式管理制度,戒毒康复人员能够请假外出省亲休假。”汇川区禁毒办工作人员朱坤通知记者说。
为探究探索一条合适街道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新思绪。汇川区将《禁毒法》、《
贵州省禁毒条例》以及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相关宣传材料,与吸毒人员面对 面地停止宣传解释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目的、意义和根本工作程序,依据实地摸底排查的状况,将具备根本监护条件、契合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范围的吸毒人 员肯定为帮扶对象。经过审核,属应当承受社区康复的人员,叮嘱辖区派出所管理人员及时整理资料上报
公安分局,按照法定程序逐一下达应归入社区戒毒康复人员 的《责令社区康复决议书》。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与之签署了《社区康复协议书》,请求每个社区必需单独树立专职人员,以社区医生、社区民警、社区禁毒自 愿者、康复人员家眷、康复人员所在单位代表共同成立监护小组,定期走进社区吸毒人员,对他们停止帮扶。
而红花岗区则积极引导吸毒人员经过本人的劳动取得本人的存在感。2013年,该区开端尝试“义工率领社区矫正人员”的形式,即淡化矫正人员罪犯“标 签”,让其以特殊义工的身份,在义工的率领下参与各项义务劳动,同时设立矫正管理办公室,装备专人管理矫正人员参与学习、劳动的时间,并将参与学习、劳动 的状况作为矫正人员考核奖惩的根据。自展开以来,已有25名社区矫正人员经过与义工共同劳动,矫正其劳动观念,在社会理论中感受关爱,更好地重归社会。
近年来,红花岗区以“防”为根底,为社区矫正人员提供“心理保证”,筑牢心理防线。2013年,该区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引入心理评价机制,并以专业心理 咨询工作人员的评价结果作为列管的重要根据,将社区矫正人员分为“宽管”、“普管”、“严管”三类停止管理。2014年,开端以“政府购置社会效劳”的方 式与遵义市心理咨询师协会达成协议,构成“评价心理、分类管理、建档立案”的动态管理机制,及时、适时控制社区矫正人员的心理情况。
2015年,红花岗区还树立了一间特殊的心理咨询室,特地为社区矫正人员提供心理矫治。经过几年来的理论,在心理评价和预防工作中共筛查出35名具有心理问题的社区矫正人员,并针对性的施行了“严管”措施,心理咨询师为社区矫正人员提供心理咨询效劳共2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