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墙体广告 高台县城西北一百二十里外的天城村,所在
张掖、
酒泉和
内蒙古额济纳旗接壤的三角地带。村庄靠山临水,地形险峻,兵家必争,素有“天城锁钥、要道咽喉”之称。前史上的“居延古道”、镇夷守御千户所都与此地有关。
本报特约撰稿人寇克英
居延古道的“石门”石刻。
山环水抱一古城
今日看来,高台县罗城乡天城村仅仅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地处偏远,毫无区位优势可言。但在前史上,天城曾承当过边陲要塞的人物,也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
黑河疏通到居延海的孔道。
天城村的地理位置非常共同,一面是
黑河水绕村而过,一面是合黎山合包围抱,一山一水构成天然的防卫屏障。登高俯视,绿树掩隐,屋舍俨然,古拙沧 桑。《肃州志》中如此描述:“祁连远拱,合黎近峙,白成山顾于前,
黑河水绕于后,可谓屯田、用武、控扼戎番之要地。黑山峙于东北,弱水经于西南,山岭崔 巍,石峡险隘,实屯守要地,泉流环绕,河山襟带,为
甘肃通驿要路,三秦锁钥,五郡咽喉。”
上山听歌谣,下河问渔樵。在天城村,谈起其前史,老叟妇孺都会一挥而就地说到两个典故。一个是:治水的大禹在这里管理了
黑河。据《山海经》记 载,上古期间,祁连和合黎二山之间,湖泊布满,千流纵横,泛称“石海”,而天城又是这个区域海拔最低的本地,完全是一片汪洋大海。为了让积水下泄,大禹劈 开了合黎山,洪水一泻而下,流到了居延海。天城村西有一条十多公里长的幽静峡谷,古时称之为“镇夷峡”,现叫“公理峡”,峡谷分上、中、下三段,又称“黑 河小三峡”,是
黑河下泄的仅有通道,传说这即是当年大禹治水的本地。《夏书·禹贡》载:“(禹)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本地志记载,明代在镇夷 峡有大禹祠,修建于洄澜山北侧,遗址犹存。此祠在清光绪年间重建,直至1958年被毁。大禹祠原供奉大禹像及后稷、伯益、八元、八恺等先贤像,丹廊碧殿, 金窗玉槛,正经雅丽,据传宫殿内还陈列着大禹治水的文献,以及留念大禹的遗址记载等,旧时每年举办祭祀大禹的活动。
最为奇特的是,在公理峡北山的另一面,一个叫“石门”的本地,两边山体拱起,其间一边的山体如同用层岩垒起一样,初看似喀斯特地貌,近看,凝结 现已变成了化石,一层一层的,保持着胶泥干涸后的状况。在风化的岩石间细心检查,还会发现水生动物骨骸和软体动物硬壳,显然是海底拉升或洪水往后海底国际 的遗存。仅仅现在没有这方面的考古陈述,无法判定这一遗址的前史年限。在一个本地,既有文献记载,又有遗存实证,看来大禹管理
黑河绝非臆测。
天城人要通知你的第二个典故是:“先有天城,后有高台。”
明洪武五年(1372年),太祖朱元璋命宋国公冯胜为征西将军,兵出西路与元军交兵,一路攻城掠地,平定河西。为稳固战果,大批将士便留在河西 担任屯防使命,同时开端了大规模的移民。天城所在地因地形险峻,冯胜在此设哨马营,长时间驻军把守。洪武三十年(1397年),将哨马营筑城扩建,建立军政 合一县级政权——镇夷守御千户所,此地始有“镇夷城”之称。这一建制比高台守御千户所早49年。史载,镇夷千户所统辖12个百户所,每百户所下设总旗2 个,小旗10个,每小旗编制10人,首要承当防护和保护治安,闲时屯田出产。清代沿袭明制,一直连续到清雍正三年(1726年),在大将军年羹尧平定
青海 罗布藏丹增叛乱后,才将镇夷、高台二所合一,镇夷城县级政权存续330年。清朝初年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中对镇夷故城变迁有具体记载:“镇夷守御千户 所镇西北三百里,故
张掖县地。明洪武二十九年置镇夷守御千户所于
黑河之北。后为河水冲决。天顺间,始移今治。《志》云:所东抵高台,西接
酒泉,南距番夷, 北邻胡境,广袤二三百里,为戍守之要。城周四里有奇,有南面二门。今改设镇夷卫。”
由是而观,镇夷古城方圆四里,统辖近三百里区域。从本地志所绘镇夷城平面图看,古城城池方方正正,四角都有谯楼,东西南北别离建有牛王楼、观音 楼、日月楼、玉皇楼,城内有城隍庙、文昌宫、文庙、普济寺、关帝庙、钟鼓楼等数十处修建,规划非常精美。现在,天城村仍遗存着明清古城的东、南两面的城 墙,高约七八米,基宽五六米,东面有谯楼,城墙外有宽广的壕沟。村外还有长达数公里的明长城,历经沧桑,仍横亘在旷野上。境内还有47座烽燧,公理峡中的 每个山顶上都有挺拔的烽火台,本地歌谣夸大地说:“登上顶儿山,瞭见
嘉峪关。”如此密集的防护工事,足见天城在其时边防上的主要位置。
因为驻军来自天南海北,还有明、清两代实施移民方针,天城村呈现出姓氏繁复的前史景象,这个700多户的村庄,现有单姓90多个,大略是驻军或移民的后嗣连续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