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嘉兴墙体广告 有人做月饼自己吃,有人做月饼送朋友吃,有人做月饼拿出来卖,有人却是这样的……在
嘉兴海宁,有这么一位老奶奶,连续4年来,每年中秋前后的8月18日至9月18日,她都会坚持天天做一些月饼,目的只是为了送给别人吃。
几天前,记者联系到了这位老奶奶,下午2点赶到的时候,正好一锅月饼新鲜出炉,四周还围满了人,走进一看,原来老奶奶正在把刚做好的肉月饼,发给环卫工人吃。
上图中间这位笑容灿烂的老人,就是喜欢做月饼给别人吃的老奶奶,她叫沈月娥,今年73岁。
“今年我做了些肉月饼,主要是送给附近的环卫工人吃。你看,环卫工人每天都那么辛苦,让他们花三四块钱给自己买个肉月饼吃,他们还不一定舍得,我就想说,我做一些肉月饼,送给他们吃,看他们吃得开心我也就开心。”沈奶奶一见着记者,就开心地聊了起来。
她年轻时就做得一手好糕点!
沈月娥奶奶今年已经73岁了,但谈吐利索,满脸笑容,精气神十足,年轻得很!
沈奶奶之所以选择做月饼,这和她之前的工作有很大的关系。年轻的时候,沈奶奶是海宁食品厂的糕饼师傅,在那里掌握了做肉月饼的好手艺,50岁那年退休后,她就自己开了家海昌食品厂(后来改名为塘桥食品厂),专门生产酥糖、糕饼、蛋糕等食品。
后来厂关了,沈奶奶开始在家照顾起了外孙女,不过后来由于外孙女出国读书去了,想着一个人闲着没事干,就做起了老本行——肉月饼。不过时隔十几年,重新做起肉月饼,沈奶奶一开始有点生疏,从挑选食材到和面、调料,她摸索了好一阵子,才慢慢找回感觉。
每天做上千个月饼送人…
算下来,今年是沈奶奶做月饼、送月饼的第4个年头了,现在,她平均每天都会做上千个月饼,大部分都是送给别人吃的,分别有鲜肉、椒盐和豆沙三种口味。沈奶奶的月饼都是手工做的,虽然看上去简单,但这门手艺也不是谁都能轻易学会的,味道独此一份。
做肉月饼的这段日子,沈奶奶一般都是五六点就起床开始准备了,和面、买材料、拌馅……直到晚上五六点。如果是要送敬老院等地方的那几天,沈奶奶早上三点就得起了,这样下来每天也得忙到晚上五六点。有时候鲜肉做完了,她就做一些豆沙、椒盐月饼。
为了做肉月饼,沈奶奶的腰和肩膀有时也会酸痛,但她不觉得苦,她觉得中国人讲究人情味,平日里老人们吃到的可能都是一些保质期长的月饼,但是新鲜的肉月饼很少吃到,中秋节又是象征团圆的日子,圆圆的肉月饼就应该现在这个时节吃才更好吃,更有意义,自己再苦再累,睡一觉就好了。
朋友、家人都很支持她!
赵和芬阿姨是沈奶奶的邻居,今年55岁,得知沈奶奶想要做月饼送给敬老院的老人后,她非常支持,4年来,只要是沈奶奶做月饼的这段日子,她每天都会陪着她,零零散散地帮忙做点细活,两人配合得非常默契。
不仅如此,沈奶奶做月饼送人这事,一年一年坚持下来,附近的街坊邻居也都知道了。在西南河街开阳阳汤包店的陈阿姨听人说,沈奶奶在家做月饼,由于场地不大,经常伸展不开手脚,磕磕碰碰地手上老是会烫到,陈阿姨就特地让沈奶奶搬来她店里做月饼。
有时候,别人路过店门口,就会驻足买几个,不过这月饼经常是半卖半送的。记者去采访那天,就遇到了一位来买月饼的老奶奶,今年已经90多岁了,沈奶奶见她这么大年纪,还拄着拐杖来买月饼,特别感动,连忙多送了她几个。
陪老奶奶来买月饼的一位阿姨告诉记者,他们到这儿来买月饼,不光是因为这月饼好吃,更是因为知道了月娥做月饼送人的事情,想着买月饼就是间接地在支持她,就是在做好事!便慕名而来。
做好一件事,最少不了的是家人的支持,沈奶奶做月饼这事,家人也都很支持她。沈奶奶育有一儿一女,都很有出息,平时也热衷于做善事,当知道沈奶奶想做月饼送给需要的人,他们在物质上、精神都给予最大的支持。
沈奶奶还告诉记者,其实一开始做肉月饼主要是想着送给小区的老人吃,后来在孙子的提议下,才开始把肉月饼送去敬老院等地方,不知不觉,坚持到现在,已是第4年了,连做月饼的烤箱、烤盘、擀面杖等等,也都是孙子帮她买的,如果沈奶奶要去敬老院等地方送月饼,孙子也会开车带她去。
问起孙子为何会如此支持奶奶,他说:“奶奶以前开了几十年的食品厂,虽然现在不开了,但她依旧喜欢做月饼吃,更喜欢做给大家吃。之前给她买了几个烤箱在家里做,这两年名气大了,还有人跟她买来吃,也不是图钱,就是让老人家能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只要她开心就好。”
一年里,除了做肉月饼,沈奶奶还会做些其他的糕点,再有闲下来的时候,女儿就会带着她满世界去旅游,到目前为止,她们已经去过香港、澳门、台湾、加拿大、美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几十个地方了。
这月饼会一直做下去到做不动为止
除了敬老院和环卫工人这一块儿,沈奶奶今年还打算把月饼送到福利院、养老院等地方去,让更多的人吃到她的肉月饼。
问起这月饼还会坚持做多久,沈奶奶说,只要有条件有能力,只要她还做得动,这月饼就会一直做下去、送下去,更何况还有这么多人帮衬她、支持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