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遵义
墙体广告 后坝,是播州区南白镇的一个小村庄,很多人并不晓得,这个紧挨播州城区的村庄有着厚重的红色历史。而这些和红军长征、以及已故的中央军委原 副主席张震将军有极深的渊源。1935年,时任红三军团某营营长的张震在长征途中受伤后,曾在后坝的火神宫疗养;岁月流逝,与后坝的友情从未被张震遗 忘,73年后,也就是2008年,由他牵线搭桥并题写校名,原
成都军区在此援建了长征希望学校。
后坝小街确有火神宫
“火神宫固然不在了,但这里却是将后坝与张震将军紧紧联络在一同的重要线索。”88岁的董桂权老人曾任后坝乡乡长,编写过《后坝村村志》,对当地的状况了如指掌。老人思绪明晰,详细致细给遵义晚报记者摆了火神宫的故事。
据他引见,1935年长征时,张震在一场战役中受了伤,被送到火神宫疗养。很多年后,张震仍然分明记得在后坝养伤期间,是当地百姓悄然送饭给他吃。张震吩咐本人的子女到懒板凳(南白)看看,希望在火神宫左近援建一所学校。
后坝街上左近的人多数姓董,他们自称是董仲舒的后代。张震将军疗养过的火神宫,正是董家后人供奉董仲舒的中央。
“董仲舒曾被汉武帝封为火瘟二簿神,所以庙名就取名火神宫。”董桂权说,据董家家谱记载,这座庙宇很大,占地约1500平方米,后院为四合院,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后来,大约在1958年左右被拆。旧址就在现长征希望学校正门的对面。
援建长征希望学校
站在后坝中街,一眼能够看到长征希望学校的校门,学校党支部书记吴高忠说,这校名是张震将军亲笔题写的,这是学校最为珍贵的肉体财富之一。 穿过生气勃勃的桂花树,进入到美丽的校园中,“播红色希望,育薪火传人”、“谱长征赞歌,绽红星光荣”的办学理念在教学楼文化墙上的显眼位置。除此之外, 班级称号也紧扣红色主题。
修建长征希望学校时,吴高忠是学校校长,对状况比拟理解。他说,2006年4月,时任
成都军区政委,张震将军的儿子张海阳,在重走长征路活 动中,到后坝瞻仰原中央红军三军团某部三营原址,并与原遵义县委、县政府就援建后坝小学教学楼项目达成分歧,长征希望学校的修建正式开端。到2008年8 月,学校建成并举行落成仪式,张震将军还以本人和家人的名义为学校捐赠了电教室。
后坝有红军烈士墓
除了长征希望学校,后坝还有红军烈士墓,葬有7位红军烈士。
董桂权说,红军长征经过后坝时,在此驻扎过,后坝背后的山上,曾有碉堡等。这7位红军烈士是1935年长征经过遵义时落伍的伤病员,当地的地痞、恶霸高某因见7位红军伤病员带有枪支,便心生恶意,将7位红军残杀,扔进距后坝约5公里的母公田一朝天洞内。
据理解,建国后,大约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才揪出了当年杀害7位红军烈士的刽子手,并组织人员将7位红军烈士的遗骨取出,于1969年安 葬于距后坝场口约700米的一座小山顶上。2004年10月,又将葬于县城内的张丕然、张树林两位反动烈士的遗骨迁葬于此。
每年清明节,长征希望学校都要组织全校师生到红军烈士墓扫墓,缅怀反动先烈,承受传统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