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天门墙体广告 每逢洪水退去,乡民们就重返家园,抗灾救灾生产自救。水进人退,水退人进,一次又一次,乡民们干劲十足地与洪水重复“拉锯”。
29日,记者走进
天门市石河镇土城村,探访、感触这儿农人发奋图强、艰苦猛进的精神面貌和感人故事。
下午4时,土城村一片安定,田间一撮撮秧苗正随风摇晃,透着迷人的新绿。只要民房
墙壁上一米多高的淹痕,让人得以幻想洪涝时期“孤岛”的场景。
“这一片,那一片,都是我的田,一个月前,这儿仍是枯黄一片。”站在自家田头,58岁的耕田大户杨如安怅惘地说:“三次洪水连续来袭,本年种的40亩田全落空了。”
6月30日,暴雨突击
天门,土城村变成最早淹水的当地,1米多深的渍水让村庄变成“孤岛”,170人紧迫搬运。
7月2日、3日,水退了一些,很多人回去抢收早稻。杨如安也拍浮回来抢收了2亩田的早稻,铺到门口暴晒。
还来不及幸亏,7月3日晚,暴雨又起,水势迅猛上涨,道路、房子淹水到达1.5米,乡民们再度搬运。
继续10天的浸泡,长势良好的千亩良田一片枯黄。洪水退去,7月18日,土城村里掀起了首次生产自救热潮,镇里安排华丰农业专业合作社责任供给整田、插秧服务,当天黑夜,抢种的晚稻差不多栽了一半。
7月19日,暴雨再度来袭,土城村第三次悉数搬运。“我的田都整完了,现已栽了8亩地,满怀决心预备第二天再干的。”杨如安语气中透露出无奈。
7月30日,从安顿点返乡的乡民,看着再次枯黄的稻田,寝食难安。
“洪水能够冲垮地步、房子,但冲不垮从头再来的决心。”村党支部书记刘剑刚带领村干部逐户造访,核对灾情,鼓舞乡民坚定决心,并积极为我们准备“翻秋”早稻、粟谷、荞麦等救灾种子,在农技基地的指导下,分发给乡民栽种。
排积水、整田、耕种……杨如安、朱长清、刘元高级一批老党员带头重新投入到生产自救中,“尽管错过了最好农时,但种子播下去就是期望。”杨如安说,如今,他家受灾的40亩地现已悉数改种了早稻和荞麦。
现在,土城村绝收的农田现已栽培翻秋早稻300亩、机插秧1000多亩、粟米40亩,生产自救成效初显。
“短短一个多月,乡民们耕种、插秧两次。实在太不容易了!”刘剑刚慨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