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眉山
墙体广告 昨(19)日,在仁寿县凤陵乡坪园村2组贫困户邓双菊家里,只见她双手翻飞,藤条来回环绕,一个藤椅座 面很快就织造好了。不远处,邓双菊81岁的婆婆刘花萍,坐在椅子上,听着录放机里传出悦耳的歌声,安静地看着她做织造活。刘花萍身体不好随时需求人照料, 邓双菊每天在家里织造藤椅,一边照料婆婆。
邓双菊能一边赚钱,一边照料婆婆,得益于她的作业地址就在家里。邓双菊织造的藤椅,是为当地成功人士童林创办的藤制品厂加工的。资料由老板供给,每 加工一把藤椅有20元的薪酬。凤陵乡是该县贫困乡之一,外出务工是主要收入来源,但为了照料老人和孩子,很多
农村妇人不得不留在家里。为此,仁寿县探究建 立扶贫作业基地,动员成功人士把
公司办到城镇和村里,让农民在家门口作业,完成了赚钱、持家两不误,“扶贫车间”由此而生。
童林介绍,他以前在
成都租房办厂,光是房租水电费一年即是几十万元。如今把“扶贫车间”办到了家园,并在邻近城镇设了收购点,不但以实际行动响应了精准脱贫的召唤,并且节省了出资本钱,又处理了招工难的疑问。
“现在仅凤陵加工收购点,就有周边50多人在这里作业,其间30多人为建卡贫困户。”童林说,织造藤椅的技能请求不高,合适妇人,只需肯学,最多半响就学会了,能干的妇人一天可织造3把,就有60元的工钱,但更主要的是能够在家里加工,做到了赚钱持家两相得。
如果说,童林的“扶贫车间”能够把质料带回家加工,做到赚钱持家两相得的话,那么,建在宝飞镇专门生产出口产品的宜成服装有限
公司的“扶贫车间”又 是另一种形式了。因为服装加工是高密度的流水加工
公司,环环相扣,质料不可能带回家里加工,再加上务工的都是带有孩子的留守妇人。所以“扶贫车间”专门辟 出一间小屋子,供上班职工的孩子们游玩,并组织专人照料他们。
该
公司负责人董顺权说:“咱们把这个小屋取名为‘期望之家’,孩子们在这里学习游玩,大人在这里才干放心干活。”
“留得住母亲,拴得住娃娃。”这是仁寿县不少
大众对建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作用的形象归纳。46岁的贫困户陈桂容的儿子遭受事故,还有一个需求照 看的孙子,她便挑选在服装
公司上班,每月薪酬1500元摆布,带病的丈夫在
公司做门卫。“幸而家门口有了工厂,要不然我根本不可能出门赚钱。”陈桂容说。
据仁寿县扶贫和移民作业局供给的数据显现,现在,该县已有320多位成功人士回乡创建了以加工、织造、种养殖为主的“扶贫车间”,帮助200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