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墙体广告 “在汉代,大家用动物油脂做燃料,但它的缺陷是烟雾太大,这个宫灯设计很妙,能用宫女的衣袖遮住,让烟雾钻进衣袖……” 声音甜美,长相娟秀,更吸收人的是她讲的故事。
6月24日上午10点半,长沙博物馆二号展厅,26岁的解说员吴婉正在为参观者解说,游客纷繁靠拢,似乎穿越到大汉。 这四年里,那些缄默无言的千年珍宝在吴婉的声音里,光华重现。
掌声
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播音掌管专业的她之前也没想到本人会爱上解说员这个职业。2012年,她参与“党的十七大以来湖南经济社会开展成就展览”的解说员招募,胜利入围。借着在这次展览中的突出表现,她被长沙博物馆聘用。 说起最大的困惑,吴婉说是把握与观众互动的尺度。吴婉回想,刚工作时,还在清水塘老馆。那里有室外碑廊,长沙夏天很热,很多观众参观碑廊只会呆很短时间,有人无心听讲。这对吴婉打击不小,半小时讲解,她得准备近万字的根本讲解,还得针对不同观众增加不同内容。互动的失败让她觉得没了存在感。 景点与文物不变,解说难免单调,“每天都得控制一些新东西才行”。吴婉查海量材料,听各种讲座,逼本人学更多学问:为了不同的观众。
尔后,她会准备多套解说词,依据观众年龄与职业特征的不同,随时调整。
从此,掌声常起。
无友
博物馆没有节假日。越是节假日,观众越多,也是吴婉最忙之时。
自从搬进新馆,参观人数激增,展览根本没断,除了春节三天休假,吴婉都在上班。
博物馆周一休息,周末上班,“特殊”的节拍最初让吴婉不顺应。同窗朋友都是90后,周末常聚,一玩就到深夜。而到了星期一她休息时,朋友们得上班了。
开端,吴婉也尝试着与朋友们一同玩,次日早晨上班。但没有休息好的她第二天工作明显不在状态。最终,吴婉选择远离聚会。
“朋友圈只能越来越小。”她跟同事们开玩笑说,这是一份没有朋友的职业。
楷模
“我们家差不多都是党员,从小我就觉得我也应当和他们一样。”吴婉说。
吴婉从小与外公外婆生活在华容,外公挺严厉。高中时,吴婉就被教师引荐为入党积极分子,大学毕业前正式入党。
外公是地道的农民,也是党员。吴婉说,外公是很大度、挺能让的一个人,“乡村分房划田产时,他也会选择吃点亏。有时想想,他那种大度,也帮我摆正了心态。” 参与工作后,她又有了新偶像。长沙博物馆的馆长也是一位老党员,吴婉觉得他身上有老党员那种标志性的敬业、义务与顽强。 “我很平凡,但我挺认真。我很普通,但我有偶像。我生动地说,观众开心肠听,掌声就是最好的鼓舞了。”吴婉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