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墙体广告 初因贫穷无法住山洞如今习气不想回四个后代出两个大学生
半世纪前,白叟梁自付因家贫带着妻子李素英躲进
四川的崇山峻岭中的一个山洞,以洞为家。他们自个动手,种玉米、高粱,喝山泉水,织布做衣,用自 制的竹签抓野猪、野兔打牙祭,过着初始的男耕女织日子。54年后,旧日粗陋的山洞通了电,经过三次“装饰”成了一个舒服的安乐窝。梁自付还在山洞中把一双 后代培育成大学生。
文、图/
广州日报记者肖欢欢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临江乡的国道上弯弯曲曲走上六七公里,沿途青山苍翠,果园飘香,下一个45度的坡,记者来到半山腰的一个叫灵隐寺的小村。
200平方米大洞屋
沿着村中粗糙的麻石台阶拾级而上,路途两侧一簇簇盛开的野花,香气袭人,一个无穷的山洞和凸出的岩石出如今记者眼前。一位老汉坐在一个山洞门口 抽旱烟,周围躺着两只大黄狗。门前开阔的平地上,几十只鸡正在吃草料。一旁的老阿婆则在晒核桃。抽旱烟的老汉名叫梁自付,本年81岁,面色黝黑的他精神矍 铄。一旁的阿婆名叫李素英,本年77岁。两位白叟现已在这个山洞中“穴居”了54年。
“洞屋”由竹块和巨石建立而成,一共有三间房子,加上一个堂屋、一个厨房、一个杂物房,大约有200平方米。靠近洞门口约50平方米的平地是 “客厅”。“曾经这儿凸凹不平,走路都硌脚,我当过石匠,我自个用斧头和东西把地上整平了。如今这儿晒稻谷,夏天气候凉爽的时分,天天这儿能有两三桌人打 麻将,凉爽得很。”梁自付说。
紧挨着这块大平地的即是白叟的灶屋,用条石和茅草搭成的,灶屋里面条件十分粗陋,全部的摆设多是做工拙朴的木头箱柜、桌凳。灶台是梁自付用黄泥 和石头垒成的,用的锅铲是找村里的铁匠打的,周围的石凳是梁自付在山上找了块石头打磨成的。梁自付说,城里的液化气一罐要70多块钱,差不多要卖1只鸡才 能换一罐气。尽管自个本年81岁了,但还要常常上山砍柴,才能用来生火做饭。
洞居54年养大4个娃
为何会在一个荒山野岭中的山洞里一住即是54年? “一开始还不是由于穷。”梁自付叹了一口气说,自个三朋友曾经都日子在这个山谷里,间隔这个山洞有几里路,因家贫,一家7口人都挤在一间茅草房中,3朋友 要合穿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裤子。到了分居时,家里穷得连一件茅草房都没有。1956年时,自个当公社干部,带领村民上山开荒的时分,留心到了这个山洞。
李素英的老家间隔梁自付地点的小山村有40里山路,步行要3个多小时。1959年,其时只要19岁的李素英嫁给了身无分文的梁自付。其时,他在 山谷里有两间茅草房,后来下大雨,房子塌了。梁自付想起了这个山洞。于是,结婚第3年,也即是1962年,两人便搬到了这个溶洞安家。“这辈子她跟着我受 苦了。”梁自付说, “下雨遇上吹劲风,雨就直接飘进来,雨下得大,山洞里面还会灌水,湿润得底子无法住人。咱们就拿着葫芦瓢,把水往外舀。”
梁自付说,自个原本只想着在山洞中住上3年,等到手头有点余钱了就盖几间茅草房住,但没想到,跟着4个孩子的连续出世,养家糊口的担子越来越重,底子没有钱盖房子。再加上住习气了,就不想走了,这一住即是54年。
豺狼野猪常常闯进家
在外人看来,在山洞中居住肯定是过着像初始人通常的日子。但在梁自付眼里,老两口的日子有滋有味。梁自付拓荒了不少平地,种上小麦和玉米,一年 下来能收1000斤小麦和2000斤玉米。他还在山上种了柑橘、桃子、李子、柿子、核桃等。“本年收了1000多斤李子,柿子立刻也到收成时节了。”白叟 骄傲地说。老两口还养了20多只鸡,天天都有鸡蛋吃。想吃豆腐时,老两口就自个用石磨磨豆腐。梁自付平时喜爱喝点酒,他喝的酒都是自个用粮食酿造的,苞谷 酒、高粱酒,一年到头都没断过。天天晚上,一碟花生米,二两烧酒是梁自付几十年来养成的习气。山上还有野生的板栗、核桃,他乃至还在山洞周围的花丛中放了 几个蜂箱,酿造蜂蜜,梁自付就像一个工匠,大天然所能赐予的全部,都被用在他诗意的日子中。
天天早上5点,梁自付就醒了,他将圈舍中的鸡先放出来,然后自个煮玉米糊糊,用笼屉蒸馒头。然后到后山上漫步。快乐的时分,他还会对着大山唱山歌。
梁自付记住,50年前自个刚刚搬进这个山洞时,由于山大林深,大山里常常有豺狼、野猪、山猪、麋子、狍子、野兔等动物跑进来。尤其是豺狼、野 猪,常常会误入他的家。从那以后,他在山洞里睡觉,都要燃起成堆火。“在山洞里睡觉,天天我都能听到豺狼、狐狸等野兽的叫声,一开始有点怕,后来渐渐就习 惯了。”
由于野猪破坏庄稼,他在山猪、野兔常常出没的当地,用竹签和铁器制成的捕兽器捕捉野猪和野兔。“每次捕捉到野兔都能加餐,内脏整理干净后,直接放在火上烤,啥调料也不放,就放一点盐,即是一顿美餐。红薯老练的时节,直接挖几个红薯,生起成堆火做烤红薯,香得很。”
如今,梁自付配偶俩天天最大的趣味即是在山洞中看电视,梁自付爱看抗日剧,老伴则爱看戏剧,两人有时还会抢夺遥控器。梁自付说,偶然他仍是会感觉到孤单,会想念儿子和女儿,4个孩子只要在春节时才能到大山中看望他们。
儿是工程师孙是博士
1963年,梁自付的第一个孩子在山洞出世,随后,另外三个孩子也相继在山洞出世。一家6口人,就挤在山洞里面日子。尽管极度清贫,但梁自付甘愿自个喫苦,也要让孩子上学。
梁自付精通嫁接技能,周边村的人常请他去嫁接果树。他的工钱也从1960年的天天0.8元,涨到上世纪80年代的天天2元,再到如今的一天 100元。挣回来的钱除了购买日子必需品,都用在了供孩子读书学习上。聊到几个后代,白叟乐不可支,四个后代中出了两个大学生,自个的大儿子本年现已54 岁,在
成都作业,是一名地质勘探工程师。二女儿是一名中学教师。三儿子在阆中一家酒店作业,老四则在
广州打工。“我的孙子梁龙如今还成了博士生”。
“这儿在你们眼里或许像个猪窝相同,但却是我的安乐窝。”梁自付笑着说,很多人不明白,为何如今日子好过了,他还要在山洞里过着初始人相同的日子,但对于他们来说,只要住在这才觉得安闲闲适,住习气了,不想走了。
后代们条件都好了,天然惦念着还住在山洞里的爸爸妈妈。几位后代一再劝白叟搬到城里去住,但白叟的态度很坚决,在后代家顶多住上几日,就又回到山洞日子。“城里到处都是车,不安闲,空气也欠好,马桶我也用不习气。”
“咱们走了,家里的几十只鸡、两条狗,还有这么多果树怎么办?”李素英说。
临江乡灵隐寺村党支部书记刘宗福通知记者,村上也屡次发动梁自付配偶搬家,并给予搬家补偿,但老两口即是不愿搬走。在这种情况下,村里只能尊重白叟的意愿,并专门给山洞通了水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