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墙体广告 有一个外地人专门在超市寻觅过期食物,以此要挟超市索要高额补偿,我就丢失了1000元。”10月10日上午,
银川市金凤区一家超市老板吴先生向本报新闻热线报料。记者连日来走访调查发现——
【报料】超市来了“工作打假人”
据吴先生介绍,10月4日下午,他运营的超市来了一名30来岁、外地口音的男人。在超市转了一圈后,该男人买走一桶20多元的食用油,但随后不久,男人又 来到超市,称他采购的食用油已过期,恳求超市补偿1000元。因食用油确已过期,吴先生答应给对方补偿一桶食用油,但对方坚持恳求补偿1000元才行,否 则将向有关部门投诉,找媒体曝光。
吴先生觉得事有蹊跷,所以调取超市监控录像查看。录像显现,该男人进超市后,逐一货柜翻看每一件产品,终究选择了一桶食用油。
考虑到有亲戚朋友运营的超市也曾遇到过相似状况,吴先生置疑该男人是“工作打假人”,专门在超市采购过期食物,以此向超市索要高额补偿,所以拒绝了对方的 恳求,没想到该男人真的向商场监管部门进行投诉。随后,两人不但到商场监管部门说理,还为此闹到了派出所。但依照有关法规,吴先生的超市的确存在出售过期 食物的做法,终究他向该男人补偿了1000元。
【观念】有人叫好,有人质疑
关于“工作打假人”的做法,不少市民为其叫好,也有人对“知假买假”的意图表明置疑。
银川市民王女士说,“工作打假人”是商场次序的民间保护力气,其做法是合法的,应当鼓舞,因素即是我们都期望商场上的假货越来越少。黄先生也称,这一集体像啄木鸟相同挨个去商场和超市寻觅有疑问的产品,精神可嘉。
但是,与此同时也存在另一种声响。张先生表明,明知是过期产品还恳求补偿,意图不纯,这不是从保护消费者的利益角度动身,“假如每个人都这么做,社会岂不是要乱套?”
“出售过期食物,超市理应补偿,但有人专门以此为业,向超市索要高额金钱,有敲诈勒索嫌疑,期望有关部门能够管管。”吴先生说。对此,
银川市某大型超市一 名负责人泄漏,的确有一伙外地人专门在超市寻觅过期食物,并以此向超市运营者索要高额补偿。不久前,该超市就曾因一个过期食物疑问,向对方补偿了近万元。
让人始料不及的是,本年9月底,还有人试图自带过期罐装啤酒进入超市,想冒充超市产品结账,幸亏被超市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并阻止。这名超市负责人说,一旦被 这种人得逞,他们就有了超市“碰瓷”的时机。超市遇上相似的歹意投诉,也只能哑巴吃黄连,为了保护企业形象,只能委屈求全进行补偿。
【律师】遇“碰瓷者”可报案
遇上相似的状况该怎么处理?10月13日,
宁夏言成律师事务所陈杰律师通知记者,首要要对“打假人”的身份进行差异处理。对自带过期食物进超市敲诈金钱的“碰瓷者”,其做法已涉嫌敲诈勒索,超市运营者可向警方报案。
对消费者而言,陈杰称,中国《食物安全法》规则:“出产不符合食物安全规范的食物或许出售明知是不符合食物安全规范的食物,消费者除恳求补偿丢失外,还可 以向出产者或出售者恳求付出价款十倍的补偿金。”前面的补偿丢失为“补偿性补偿”,后面的十倍补偿为“惩罚性补偿”,二者归纳构成消费者的民事补偿恳求 权,属私权领域。工商部门作为行政部门,可居间履行调停职能,一旦调停不成,消费者应寻求诉讼等别的解决路径。
“超市假如的确存在出售过期食物的做法,监管部门肯定会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并对超市进行处罚。”10月14日,自治区消费者保护协会赵秘书长表明。
赵秘书长通知记者,超市要防备歹意投诉,首要有必要做好自律,确保货架上无过期食物。超市要做好平时的食物安全查看。除经常性、不间断地查看在售食物是不是破 损、过期外,还应加强软件建造,在机打出售凭据上添加所售出食物的出产日期、保质期、批次等信息,便于对所售出食物的信息查验管理。
一些超市顾及企业形象和本钱等疑问,在遭遇歹意投诉时选择排难解纷,而歹意投诉者恰是看准了超市的这种心态才敢下手的。因而赵秘书长建议,遇到相似事情, 超市方应充沛把握依据,拿起法令武器维权,及时向警方报警,防止相似诈骗做法的发作。超市能够在产品出售区内扩展监控范围,防止呈现监控盲区和死角,这么 歹意投诉者的做法就会暴露在监控下。
别的,赵秘书长还提示广阔消费者特别是“工作打假人”,不要过度维权,更不能将寻求补偿作为营利手法,扰乱正常的商场运营次序。
“知假买假”影响维权吗?
最高法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物
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令若干疑问的规则》,清晰“知假买假”可受法令保护;该《规则》相同适用于化妆品和保健品领域,并于2014年3月15日起实施。
《规则》第3条规则:“因食物、
药品质量疑问发作纠纷,采购者向出产者、出售者建议权力,出产者、出售者以采购者明知食物、
药品存在质量疑问而仍然采购为 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撑。”这意味着“知假买假”做法将不影响消费者保护本身权益。通常状况下的购物者应当认定为消费者,能够建议惩罚性补偿。确 认其具有消费者主体资格,关于冲击无良商家,保护消费者权益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净化食物、
药品商场环境。
实际上,在《规则》出台前,中国法令关于“知假买假”并没有清晰的规则。
根据中国现行《消法》第49条,“运营者提供产品或许效劳有诈骗做法的,应当依照消费者的恳求添加补偿其遭到的丢失,添加补偿的金额为消费者采购产品的价 格或许承受效劳费用的一倍”。《消法》实施以来,以王海为代表的购假索赔之风在全国各地盛行,此种景象被称为“王海景象”,王海们的做法变成法学界争辩的 话题。 (据《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