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墙体广告 昨日,
宁波晚报刊出了“寻访
宁波最美老地名”的报导,读者纷繁打电话到
宁波晚报,引荐自个心目中的“
宁波最美老地名”。75岁的市民朱勇伟引荐了“冰厂跟”,他说,这儿从前的冰厂见证了
宁波渔业的兴旺,这是他心底最美的
宁波老地名。
交通指示牌上还藏着“冰厂跟”
老底子在甬江东岸,从老和丰纱厂起直至梅墟、小港,有一座座像金字塔相同的草棚厂房,这是储存天然冰块的地方,俗称“冰厂”。而现时仍以“冰厂跟”命名的地理位置,特指的是今日庆丰桥下的沿江一带。
在朱勇伟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冰厂跟。甬江水仍在慢慢流动,旧时冰厂早已不见踪影,唯一还标志着这段前史曾存在过的印记,是雅戈尔紫玉台小区对出来的马路中心高高竖起的蓝色交通指示牌,上面写着:甬江公园公共停车场(冰厂跟)。
“一个多月前,我沿着甬江南岸一带查勘,还发现有一块约一米来高的古石碑,上面镌刻着‘冰厂跟’三个字。”朱勇伟后来向从事美
化工程的工作人员打听,对方说也曾见过这块石碑,但不久前在建公园时被推翻了,“或许埋在了泥土底下。”
朱勇伟说他记得很明白,1983年,
宁波的天然冰悉数中止了出产,甬江沿岸的那些用泥石、竹木、稻草搭建的冰厂,悄然完成了前史使命。曾经以冰厂命名的冰厂路,在城市化进程中不见了。独独留下“冰厂跟”,或许是
宁波市区如今唯一还以冰厂命名的地名了。
从和丰到梅墟曾有30多座冰厂
1968年,时年26岁的朱勇伟部队复员分配到
宁波市渔船修造厂工作,天天都要骑自行车去上班。从浙东针织厂到梅墟,有三十几座冰厂。
据介绍,一座大的冰厂需用冰田十余亩。秋收后,甬江两岸的农人割净稻株放上水,待结冰后,先击开田沿的冰块,再用带钩的长竹竿击裂田中的冰块拉至田沿,一担担储入冰窖内,通常大型冰厂能储冰3000立方米以上。
冰厂是不是为甬上所独有?朱勇伟为此特意造访了
上海、
舟山等地。他说,
上海的浦东在上世纪80年代仍存在冰厂遗迹,但远不及
宁波的规模。长江以北,黄海渤海湾虽有捕捞业,但因土质及气候因素,几乎没有冰厂存在。
台州、
温州、
福建等地,因少有结冰的时日,更不能有冰厂的呈现。渔场兴盛的
舟山定海、沈家门等地,因本地多是咸水且冰价高于
宁波一倍,买冰者蜂拥赶往
宁波置办。老
宁波的十里冰厂,变成全国独有的景象。
朱勇伟家保存了不少冰厂的材料。他指着一张于2003年初冬察看过的一座冰厂遗址,向记者描写了其外形和结构。这是一座颇有气度的冰厂,占地面积近一亩,用泥石垒成高5米的基墙,在长40米的基墙上各埋有11条2米摆布宽的石墩子。石墩子上竖立着8米长的杉木,再铺上厚厚的干稻草。远远看去,冰厂就像一座蕴藏千余吨“水晶”的“金字塔”,让人扼腕惊叹。
有移民去美国的市民特地回来探访旧迹
新中国建立前,甬城只有“三支半烟囱”,独具特色的冰厂变成一些
宁波人家庭收入的有效弥补。甬江两岸农人的首要副业,即是去冰厂挑冰。百来斤一担的冰,能卖到三四角,以当年一角四分一斤的米价来看,冰厂造富了不少老
宁波人。
在渔船修造厂工作了25年,这条路走了25年,亲眼目睹了冰厂的由盛转衰。朱勇伟对冰厂也逐渐“看”出了豪情。直到现在,每逢他骑车经过和丰构思广场一带,“冰厂跟”这个在大家口中逐渐不见的地名,就会倏然浮上脑际。
跟朱勇伟相同对冰厂回忆犹新的,还有他当年一位在渔船厂的老同事。上世纪70年代,厂里分配来一批清华、北大的高才生,后来不少人去了美国。其间一位在10多年前,还带着自个的老婆专门回了一次
宁波,就为了看看那些老冰厂。
“鱼鲜五月味偏增,积冻中舱气自凝。未出洋船先贵买,几家窖得一田冰。”这是清初甬上闻名的遗民诗人李邺嗣对浙东一带冰厂的描写。冰厂,这一现已淡呈
现代人日子、逐渐被人忘记的事物,今只留下“冰厂跟”一个地名供凭吊和纪念,记录着
宁波城一段难忘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