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墙体广告协会执行会长 | 中国三四级市场营销协会常务理事
施工流程
  • 施工报名
  • 客服回访
  • 业务洽谈
  • 签订合同
  • 三天开工
  • 十天完工

洽谈电话

400-6060-805

首页 >> 资讯报道 >>“互联网+古籍”:梨洲文献馆的数字化复活

“互联网+古籍”:梨洲文献馆的数字化复活

良心做事 诚信待客 专心服务
扫一扫
加好友

2016年10月28日 03:10 相关案例: 本文标签: 浙江宁波墙体广告

 浙江宁波墙体广告 “江南望族的成长图景是如何的?与地域水土的相关在哪里?作为北方省份的作者,我很想对此有所了解,以作为写作的材料储藏。可是,往常又没有会集的时间去南边城市或大型图书馆查找材料。”陕西健康籍的散文作家陈文芳在微信朋友圈说,“偶然,在网上看到梨洲文献馆渠道,点进去看,发现有一系列的南边家谱,还有很多古代文人作品,这正是我所需求的。我瞬间有一种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收成感。”
  梨洲文献馆古籍资源库查阅渠道(),是由余姚市文物维护管理所创设的古籍数字化网络共享载体,现在,处于一边供给查阅效劳、一边弥补完善的状况。现已上载古籍44部,计180册。更多古籍还在不断翻拍、上载中,估计终究将变成收纳上千部古籍的数字化书库。据有关人员介绍,由县(市)文物维护部门供给,不设门槛、朴实公益的“互联网+古籍”效劳做法,在省内甚至在全国范围内适当稀有。
  作为实体的梨洲文献馆,从前是实在存在过的,它在传承余姚文脉方面担任过重要人物。但是,跟着年代变迁与机构替换,梨洲文献馆逐步卸下了前史使命,淡出民众的视野。而现在,在“互联网+”局势下,另一种形式的梨洲文献馆应运而生。仰仗“互联网+古籍”技术使用,梨洲文献馆得以数字化复生。
  梨洲文献馆舍
  前尘留恋,旧梦余温
  长久以来,不少人或许会疑惑一件事:在很多材料上常常会看到某本书、某幅画被注明保藏于梨洲文献馆,那么,梨洲文献馆实体到底在哪里呢?一般市民确实不得而知。余姚市文保所所长李安军介绍称,余姚的榜首藏书楼是坐落梁弄镇的五桂楼,而第二藏书楼即是梨洲文献馆。梨洲文献馆尽管比五桂楼要“年青”得多,可是,在抢救前史文脉上,效果却不容小觑。梨洲文献馆从前设在余姚龙泉山上的中天阁,由德高望重的姜枝先先生兴办,并兼任馆长。
  姜枝先是何许人?姜枝先(1902年—1993年),字凤书,号昌后,余姚城东通德乡姜家渡村(现属梨洲大街)人,闻名爱国进步人士,为余姚的经济、社会、文明开展,有过活跃的作为与贡献,余姚市政协文史委曾专门为其汇编《姜枝先文集》存世。解放初期,有很多散落的图书文物经有心人收集,堆放于余姚县人代会党委会的办公室中,逐步至“堆积若丘陵”的程度。杜天糜、邵之炳、仇庆冠、姜枝先等有识之士见此景象,极力倡议建立一个图书馆,以使这些图书文物有一个杰出的去向。有人提议,这个图书馆以黄梨洲先生之名命名,用以会集寄存图书文物。
  1954年2月,浙江省文管会指示“允许建立梨洲文献馆”,余姚县人民政府指定龙山书院原址中天阁为馆址(现又称“王阳明讲学处”),姜枝先出任馆长。通过征集经费、修葺房子,同年末,中天阁作为梨洲文献馆馆舍已然整饬清新,重拾书院风貌。于是,一切图书文物转移上山。据统计,其时收藏书本数以万计,名家书画300余幅。梨洲文献馆建立后,先后出书了一些刊物。但是,在“文革”期间,此处遭到严重冲击。其时,红卫兵数次强逼姜枝先交出馆舍钥匙,但他没有退让。由于他的坚持,很多珍品逃过劫难,其间,就有王阳明的真迹《寓赣州上海日翁手札》。
  1959年,因机构调整,梨洲文献馆的一切文物藏书移交给余姚县博物馆,功能改为县博物馆前史部。1962年,余姚县博物馆吊销,一切事务归余姚县文明馆接办,梨洲文献馆名义上仍继续保存。至此,梨洲文献馆简直走向名存实亡。1990年,梨洲文献馆中的陶器从中天阁搬入余姚县文保所仓库。1998年11月,梨洲文献馆的书本也被搬入余姚市文保所仓库。
  在尔后漫漫的一二十年间,梨洲文献馆基本处于若有似无的状况。2010年冬,原由梨洲文献馆所藏的文物图书,悉数搬入保管条件非常好的余姚博物馆古籍仓库。至此,梨洲文献馆成了存在于大家口中的传说。但是,不少有识之士仍是殷殷惦念“梨洲文献馆”这块金字招牌,盼望着哪一天能够重新启用。
  数字化信息年代的降临,这一愿望的实现呈现了另一种可能。世事有偶然,而这种偶然,或许就能够称为缘分。在梨洲文献馆变成“传说”后仅一两年,2012年3月,依据上级一致布置,余姚市文保所全部发动、开展古籍普查作业。此项作业,所依据的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维护作业的定见》《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维护作业的定见》以及浙江省中华古籍维护方案,断定要为境内的每一部古籍处理一张“身份证”,其时估计在2015年12月基本完成。
  很多人意识到,这将为穿透时光迷雾、重拾“梨洲文献馆”的书香,带来杰出的关键与条件。余姚籍闻名作家、《河姆渡文明探原》作者陈忠来在听闻古籍普查和数字化处理的音讯后,在一个清晨特意登临龙泉山,慨叹地说:“叩开中天阁的门扉,慢慢迈进门槛,好像还能感遭到那种前尘的留恋与旧梦的余温。而在很多读书人的心里,这种留恋与余温聚积而成的,或许即是关于相应新生事物的呼喊。”

相关资讯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

广告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