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州墙体广告 10月25日上午,71岁的黄瑞庚,在市区县前头“北大方印务”单位检查电脑里的
温州老相片,几张记载着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文化宫舞厅”相片,勾起了他的回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温州人格外喜爱到舞厅跳舞,其时盛行交谊舞和迪斯科,鼎盛时期,仅市区舞厅就有六七十家。
三班倒歌舞厅赶时髦老中青
上世纪70年代末,
温州开端盛行跳交谊舞。时任
温州市工人文化宫负责人的黄瑞庚,在文化宫辟出两块场合,供市民跳交谊舞。晴天在露天篮球场,下雨则移到一楼展览室,播映音乐的是留声机。其时市民跳舞时,脚上穿的大多数是布鞋,加上地上对比粗糙,跳舞时步伐就不行顺溜、潇洒。为此,黄瑞庚让职工在地上撒滑石粉,市民跳一场舞出来,鞋面通常都发白了。
1985年,
温州市工人文化宫扩建,黄瑞庚在二楼拓荒出200多平方米的室内舞厅,取名“文化宫舞厅”。他和电工租了一辆面包车到
上海,花16万元购买一套音响设备和灯火,开起了新中国建立后
温州第一家歌舞厅。
“文化宫舞厅”的音响设备和装修的玻璃球、五彩灯等,在其时是最先进的,尤其是现场演奏的爵士鼓配乐和歌手驻唱扮演,招引了不少市民,生意出奇地好。黄瑞庚说:“舞厅分上午、下午和黑夜三场,每场1个半小时,上午以中老年人为主,跳交谊舞,下午、黑夜以年轻人为主,跳迪斯科。每次场合仅包容200多人,5元一张的进场票要找联系才干买到。”听说其时还有些年轻人由于抢着进舞厅,就在门口打架。为此,文化宫方面还专门请人来维持秩序。
市区舞厅六七十家跳舞人数天天上万
跟着文化宫舞厅生意的火爆,
温州呈现了很多舞厅,如灯火球场、东瓯大厦、
温州大戏院、华侨饭馆,都办起了舞厅。市体育舞蹈协会主席陈林杰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我市有40多家舞厅,天天简直都有1万多人到舞厅跳舞。1992年是鼎盛时期,市区呈现了六七十家舞厅,而其时的华联商厦文化文娱总汇和
温州大戏院舞厅,门票高达10元,可仍是招引了大批客人。
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舞厅票价一路走低,大多数舞厅为了安稳客源都实行月票准则。门票收入的降低,加上一些不安稳要素,很多小型舞厅逐步被商场淘汰,只要少部分规划稍大的舞厅继续经营下来。但好景不长,跟着文娱项意图增多,如广场舞的鼓起等等,舞厅逐步走向式微。
过生日请兄弟舞厅跳舞迪斯科嘭嚓嚓空气热乎
今年50岁的市民余力国说:“其时文化宫舞厅的灯火和音响效果令人十分兴奋,尤其是跳迪斯科时空气十分好。那时候到舞厅花费,是很时髦的。”1986年他20岁生日那晚,邀请了8个兄弟到舞厅里玩,“那年的生日最让我难忘。一帮兄弟从黑夜7点多,跳到10点多,跳得满头大汗,精疲力尽,但我们仍是意犹未尽。”市民徐女士说,其时她由于身体不好学跳舞锻炼身体,通过数月的学习,还被遴派参与全国各类竞赛。1987年,她和舞伴在工人文化宫开办了
温州第一家国标舞培训中心。
夺我省首个全国冠军舞蹈夫妻相识文化宫
陈林杰今年60岁,自1977年迷上跳舞后,他简直每周全文化宫跳舞,在这里他认识了老婆、现在的市体育舞蹈协会副主席石声。1987年
浙江省第二届音舞节上,他们第一次以舞蹈拍档的方式参赛,凭仗厚实的舞蹈功底和默契的合作,一举夺得第二名。之后,两人先后参与各种全国性体育舞蹈竞赛,均取得了不错的成果。1988年,他们在文化宫、体育馆等地教舞蹈,“其时学舞的人很多,随到随学,空气很浓。”1992年,陈林杰、石声迎来体育舞蹈竞赛生计的高峰——在“中行杯”全国体育舞蹈邀请赛上,他们以其时最高水准的组别,在摩登舞系列中一举夺冠,这也是当年
浙江省第一个全国舞蹈竞赛冠军。
现在,尽管舞厅不再盛行,交谊舞、霹雳舞、迪斯科也不再时髦,但学舞蹈的孩子数量不断增加却是不争的现实,市区及各县(市、区)对于孩子学舞蹈的场合,如雨后春笋、方兴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