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黄石墙体广告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闭幕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强调,“面对改革的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要牵住改革‘牛鼻子’”,“要坚持问题导向,哪里矛盾和问题最突出,哪个疙瘩最难解,就重点抓哪项改革。”
就
黄石而言,我市产业结构“黑重粗”,经济“怕冷不怕热”; 产能过剩,中低端产品过剩;居民收入有所增加而企业利润率下降;消费上升而投资下降……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迫切。以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动力,我市横下一条心、憋足一口气,以“破釜沉舟”、“自断后路”的决心,坚决打赢供给侧改革这场硬仗。
工业是
黄石的基础,也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更是调结构、转方式的主战场。一直以来,
黄石是传统产业大市,原材料工业多,有色金属、黑色金属、
建材、能源四大行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例重。
更为突出的是,当前环境约束越来越凸显,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加快发展再也不能走依靠能源消耗实现扩张的老路。从这种意义上说,
黄石生态环境治理的任务十分繁重。大幅度节能减排、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已成为
黄石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赶超发展中绕不开的话题。
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
今年3月15日,在
黄石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扩大)会议上,市委书记周先旺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部署,为
黄石进一步正确把握宏观经济政策、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根本遵循。按照中央及省委的统一部署,要在丰富完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探索出一条“
黄石思路”。
从过剩的桎梏中走出来,重获供给侧优势,首先是去除多余产能和无效产能,实现产业“瘦身提质”。在我市,“十二五”期间,千余家“五小”企业彻底关闭,淘汰落后产能196.7万吨。由此,减少工业产值200亿元,增速下降3.7个百分点,但此举换来的却是更大的环境容量和发展空间。今年又提出在钢铁行业淘汰落后产能96万吨、化解过剩产能73万吨,2016年底前实现全域无生产煤矿……目前,
湖北新鑫钢铁集团有限
公司、
黄石市中宏钢铁有限
公司、阳新华宝钢铁有限
公司先后停产关炉,全市16处煤矿全部关闭退出,3年去产能的计划任务,
黄石只用一年时间就提前完成。
旧产能的淘汰和“出清”只是第一步,还要在技改上做文章。在新兴管业,2400万元技改资金的投入,让老旧的半自动设备完成了智能化改造,在球墨铸铁管的生产线上,一个按钮就替代了原来30多个人工动作,工作效率提高两倍的同时,产品性能也有了质的飞跃。在水泥、钢铁等行业进入“冰冻期”的大背景下,通过技术改造实现“腾笼换鸟”,现在华新水泥通过污泥水泥窑协同处置改造,成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点;新冶钢实施产品信息技术革新,成功应用于“神舟”飞船和“嫦娥”工程。如今,服装、模具、
化工医药、铜冶炼及深加工产业、饮料食品、高端装备制造、
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等产业已成长为省级重点产业集群。
为拉动内需,有效地为
房地产“去库存”,我市出台货币化补偿的棚改新政。今年以来,
黄石城区销售的9000余套商品房中,有近4000套被棚改户买走,市区4000元/平方米以下的房源基本上售罄,此举既稳定了经济,又增加了投资。
“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这是
黄石各级政府对创业创新者的服务承诺。企业登记“三证合一”、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担保贷款支持……简化了审批手续、降低的创业门槛、减轻了企业负担,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出政策、搭平台、集要素、送服务……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我市不断加大制度供给力度,主动简政放权、强化服务,在“放管服”改革中, 制度供给的红利日渐显现。
10月,我市出台《
黄石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方案》。该方案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决策部署,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围绕打造
黄石经济、城市、民生“三个升级版”,以及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形成了清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市委书记周先旺表示, “十三五”时期,我市将进一步坚定信心、保持耐心、树立雄心,坚持产业为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持续深入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抓创新、抓技改、抓投资、抓服务、抓环保、促转型“五抓一促”行动,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通过改革,势必做优我市产业结构,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而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