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黄石墙体广告 生活垃圾收集环节是影响城市面貌的一环,垃圾收集不好,市民很快就能感受到——卫生死角、暴露垃圾、蟑螂老鼠苍蝇不经意间就多了起来,直接影响市民的生活质量。垃圾收集少不了遍布全城的垃圾压缩站,而其却因脏臭频频引发“邻避效应”,被市民认为“支持建,建在哪里都成,就是不要建在我家门口”。据笔者了解,近年来我市计划新建21座垃圾压缩站,用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垃圾产生量,但在实施过程中,几乎所有站点都经历了多轮选址调整,甚至部分站点历时数年迟迟无法落实选址,给城市更新发展造成了压力,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压缩站选址周边居民的“邻避意识”。对垃圾处理设施,过去人们顶多有点非议,远不至于强烈反对,但现在公众对环境的要求和社会事务的参与度在提高,单纯的行政主导往往就行不通了。
应对公益类基础设施的“邻避效应”,政府应厘清自身角色职责,发挥主导地位优势。一是加大环境、卫生、健康知识宣传教育,使居民对环卫等公益性设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了解,避免一些不准确或错误的概念误导,更不能夸大其负面后果,缓解和疏导公众对可能造成环境、健康不良影响的过度担忧情绪。二是建立公众参与、利益协调机制,多个渠道聆听群众声音,切实考虑群众的切身利益,建垃圾压缩站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城市环境,造福百姓,但也不能以牺牲周边居民为代价。同时应激发居民的社会责任感,减少垃圾的产生。三是科学规划选址,以弱化“邻避效应”,按照国家规范对垃圾压缩站卫生防护距离进行控制,在卫生防护范围内控制新建居住项目,防患于未然。
可喜的是目前我市城管部门正在不断加强现有环卫中转站的环境管理,完善垃圾压缩站内配套设施设备,对防臭气方面配备有专门的除臭设备,渗沥液则进行密闭收集后集中送至黄金山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正在逐步减小。与此同时,推行新建的成规模小区自行配套建设小型垃圾收集站,压缩设备一天工作一次、一次几分钟,不作业时设备处于地面以下,垃圾处于密闭状态,对周边环境影响极小,从而使得居民产生的垃圾就近收集压缩处理,转运速度明显加快,从源头减少了臭气和噪音的产生。
居民在家也可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比如拒绝购买过度包装的商品,减少垃圾的产生;做好垃圾分类,将可回收的垃圾挑选出来进行变卖;将厨房垃圾里的汤汤水水尽量沥出,从源头减少垃圾渗沥液的产生……通过每位市民的随手之举和共同参与,垃圾收集将不再成为困扰。我们的城市也会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