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竹子编出了艺术人生——访四川青神县竹编大师陈云华
5、6岁的时候,就接触竹编,是为了有口饭吃。青神竹编大师陈云华自幼家境贫寒,但爷爷是篾匠。
四川青神历来都有竹编手艺的传统,在陈云华小时候,爷爷是走乡串户的手艺人,出门时带上他是为了有饭吃。于是,也开启了他的竹编之路。
从学手艺谋生计到竹编大师,30年间,陈云华开创了竹丝编织书画艺术的先河,为15000多名学员传授了“云华竹编”艺术的奇、绝技艺,把竹编工艺的魅力带到世界各地。
30年间,陈云华开创了竹丝编织书画艺术的先河,为学员传授了“云华竹编”艺术的奇、绝技艺。图为陈云华正在介绍竹编技艺。(郭洪兴 摄)
为维持生计而学习竹编手艺的少年
68岁的陈云华出生在
四川青神县的一个农民家里,12岁那年,初中未毕业的陈云华就开始为维持生计而奔波。
“那时候做手艺是为了维持生活。”陈云华说,童年的生活,至今仍历历在目,自幼跟随爷爷走乡串户地做篾匠活。
1968年,陈云华在
农村办起了第一个竹编作坊,编织销往美国的飞碟、圆箩、 蛋篼等,三年间为村上换回了三台手扶式拖拉机。1984年,又在南城乡举办首期竹编艺术培训班后,开始创办竹编厂和“
四川省青神县云华竹旅有限
公司”至今。30多年来,他把竹编艺术从低档、中档到高档、精档,共提高了四个档次。把简单的竹编变成了艺术品和收藏品,价值上万倍地上升。
从事竹编的30年中,陈云华改革发明了竹编艺术中的核心技术6项,他改革坐标编织为看图编织,改革了排针的使用方法,把竹编包装改用到食品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发明了“竹钩针”在精细竹编中的使用,还发明了“彩色竹编”特殊技术,申请了发明专利,同时创建了中国竹艺城和中国竹编艺术搏物馆。
更可贵的是,为推动竹编产业的发展,陈云华在国内外共承办了低、中、高级培训班120多期。受联合国工发组织,国际竹藤组织,国际竹藤网络中心、国家商务部的邀请,在南美洲、非洲、亚洲和欧洲的16个国家和地区去培训竹编专业技术人才和专家500多人次,共培训12000多人次。
在竹编艺术的道路上,陈云华坚持长期不懈的努力,开辟竹编史上的奇迹,为竹产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为竹文化的传承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的作用,成为了业内当之无愧的“竹编大师”。
中国竹编艺术搏物馆。(郭洪兴 摄)
开创了竹丝编织书画艺术的先河 为农服务促民增收
1984年,随着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为农民治穷致富服务,帮助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也成为
农村成人教育的主要内容。首期竹编工艺技术培训班在此时应运而生,三天报名120多人,全是初、高中毕业回乡青年,由于他们对技术的急切渴望,求知求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经过三个月的技术培训,学员逐步掌握了基本的竹编技术。在此基础上陈云华进一步创办了“
四川省青神县中岩竹编工艺厂”,把品学兼优的学员集中起来,进行竹编工艺生产。逐步形成了专业技术培训基地,连年不断开展培训。
为了帮助群众解决销售难的问题,探索出生产、销售一体化的服务,中岩竹编厂现在已更名为“青神县云华竹旅有限
公司”。年产值2000多万元,产品销往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1984-2014的30年间,陈云华开创了竹丝编织书画艺术的先河,带领16名优秀弟子,承办了300多期国内外培训班,为15000多名学员传授了“云华竹编”艺术的奇、绝技艺。把竹编艺术,竹艺文化同国内外旅游业紧密结合,在
四川青神县委、政府,眉山市委、市府,
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逐步做成了生产基地、研发基地、培训基地和销售基地,2010年,
公司销售总额达到2.17亿元人民币,创下了历史新高。39年中,陈云华和他的团队共创新了近1000个竹编系列新产品,以
公司十农户的模式,带动了2000多户,5000多农民编竹编走上了致富的路。
从1993年至2000年,陈云华所创建了青神竹编的品牌。由文化部颁发的中国唯一的“竹编艺术之乡”的金牌,使青神竹编艺术成为独占世界竹编行业鳌头的专业技术,成为中国民间艺术中的艺术奇葩,获得了100多项荣誉,其中国内国际级金奖26个。在世界上16个国家和地区,为竹产区人们办班、授课,还编写了竹编系列教材10册,其中有六册在世界上用五种文字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