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墙体广告协会执行会长 | 中国三四级市场营销协会常务理事
施工流程
  • 施工报名
  • 客服回访
  • 业务洽谈
  • 签订合同
  • 三天开工
  • 十天完工

洽谈电话

400-6060-805

首页 >> 资讯报道 >>疯狂购物太坑人 有多少“透支”可以重来?

疯狂购物太坑人 有多少“透支”可以重来?

良心做事 诚信待客 专心服务
扫一扫
加好友

2016年11月10日 04:11 相关案例:

  

疯狂购物太坑人 有多少“透支”可以重来?

要说疯狂购物。我今天看到听友留言,这老兄参与一场疯狂购物之后,后悔了。他说,“坑死人了,我为什么要买这么多可有可无的东西浪费钱?”
  在他的购物清单当中,我看到了菜刀。我就笑了。是的,这群不理智的购物群体也被称为“剁手党”。
  今年,剁手党又要集结。我看到工商总局、各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都频频出来表态,工商总局最新约谈十五家大型购物网站,你们要规范经营,不得先涨价后打折啊,也不得借机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各地消保委则不厌其烦地提醒消费者要理性消费。比如上海市消保委提醒,血拼须理性:一要合理计划、二要提前咨询、三要注重售后,可谓苦口婆心,细致入微。
  为什么?工商总局和消保委都提到一个共同点,简而言之,就是坑太多。说按照往年经验,就是在双11之后的7到15天之内是消费投诉的高峰期。这些投诉主要涉及天猫、京东、淘宝等大型电商,投诉商品以服装、家用电器、家居用品等居多。相关的,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2016年中国消费者网络消费洞察报告与网购指南》,揭露了网购中的六大陷阱和四大误区。
  这么一看,这个所谓购物狂欢节,原来布满陷阱,如果稍不注意,那可不就“坑死人”了嘛。
  那么现在我们就要分析一下,这些消费,这些疯狂购物背后到底是一个什么心理?
  在我看来,主要有这么四种心理:一种是实用性心理,第二是冲动性心理,第三种,就是炫耀性心理;第四种,是补偿性心理。
  实用性心理。属于满足刚需进行的购买,这种是最理性的消费。平时看好了某样东西,在打折的时候购买。但有些人,为了买一个便宜的东西,本为了省下八十块钱,结果呢,又看到很多东西挺实惠,也买了。可有可无、可用可不用的消费,实则是浪费。
  冲动性心理。商家特别善于营造情境引发消费者冲动消费。有些商家的广告,一个双11,会制造渲染几十个娱乐欢快的场景,刺激消费者的自制力释放。结果,很多人一激动,买了,买得越快越后悔,买得越多越后悔。所以说,冲动是魔鬼啊。就像刚才那老兄,回头后悔了,哎呀,我为什么要买这么多可有可无的东西浪费钱?
  再说炫耀性心理。这个,常表现为对于奢侈品的购买上。他们觉得这个东西买了之后可以抬高身价,获得更多谈资,增加优越感。有人为买一个LV包,吃仨月泡面,这不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嘛。
  还有一种消费,属于补偿性心理。很多人觉得,自己总是缺一些东西,通过购买,以这种物质的满足,来获取这种心理上的安全感。老年人爱买保健品,总上当,据说人都买,好,我也买。他买的不是保健品,实则就是安全感。有人也把这个称作穷人心理,总觉得缺点什么。这个心理机制,有一个类似现象可以比照,就是在物质贫乏年代出生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出现肥胖。
  以上四种消费心理,都可能造成透支消费。最简单的,双11大型购物网站动辄卖上几百亿,双12则乏善可陈,不是一个量级。原因之一,就是透支了消费者的购买力。
  这种透支,还包括造成财务透支,很多人是借贷消费;更有甚者,通过不良网贷去消费,比如大学生裸贷,更不可理喻。这透支的,还有个人的声誉。很多没底线的商家,则在这样一场清库存大战中透支了信任,节后那么多消费维权诉讼的发生,商家岂能不信誉扫地?
  有一回,星云大师来到美国。同行的人看到美国东西很便宜,疯狂购物。有人说,大师你不买一点吗?星云大师说,我什么也不缺,我就不买了。
  这句话,很有深意啊。这个世界,看似物质极大丰富,很不幸,东西再多,也赶不上内心物欲的增长。不是东西拥有的太少,而是生命的匮乏感太强了。
  这时候,我要再次提倡极简生活,断舍离的意义也正在这里,“断”,不买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没用的东西,“离”,脱离对物品的迷恋。其实,东西不是越便宜越好,物品不是越多越好。少就是多,正是富足状态、品质生活的要义所在。
  是时候,看破商家制造的物欲幻象,轻装前行了。

相关资讯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

广告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