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墙体广告 重读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竟然发现梁山豪杰108将中,有一个姑苏人叫郑天寿,难免对小说中的这个古代家乡人多了一点爱好。
郑天寿在书中首次呈现,是第三十二回《武行者醉打孔亮 锦毛虎义释宋江》。其时宋江路过高耸险恶的清风山时遭劫,后被落草此山的锦毛虎燕顺、矮脚虎王英和白面郎君郑天寿三人救下,义结金兰。郑天寿的初现是这么描绘的:“这个豪杰祖贯浙西姑苏人氏(笔者注,北宋和平兴国三年[978年],吴与长洲两县均属浙
江西路),姓郑,双名天寿。因他生得白皙漂亮,人都称他“白面郎君”。原是打银为生,因他自小好习枪棒,流落在江湖上,因来清风山过,撞着王矮虎,和他斗了五六十合,不分胜败。因而燕顺见他好手段,留在山上,坐了第三把交椅。”后在宋江主张下,郑天寿与燕顺、王英弃山寨投靠梁山入伙。
在我国,《水浒传》一书可谓众所周知。之所以百闻不厌受人期待,我想这与英豪的传奇故事、悲凉的弯曲情节、明显的人物特性和接地气的叙说是分不开的。捧读时让人在跌宕起伏、悬念迭出的章回环扣中,通常骑虎难下。郑天寿在水泊梁山中,虽算不上主角,但在施耐庵笔下,亦是被勾勒出英豪气概、豪杰形象。有诗为证:“绿衲袄圈金翡翠,锦征袍满缕红云。江湖上英豪豪杰,郑天寿白面郎君。”“衲袄销金油绿,狼腰紧系征裙。山寨红巾豪杰,江湖白面郎君。”又述“生得白皙面皮,三牙掩髭须,瘦长膀阔,娟秀容貌,也裹着顶绛红头巾。”
他在姑苏时,归于银匠身世但却自小喜欢习武,擅用一把吴钩剑,练就必杀技碎星刺。银匠是手工业活儿,而姑苏手工业在唐宋期间已在全国有名。至北宋晚期,在姑苏已设有规划庞大的“做作局”,包含金银、雕琢、织绣等许多手工业匠作,专制造各类宝贵精巧御器。而且相继呈现按行业聚居出产的专业作坊。其间,坐落白塔东路西段南侧的“赛银巷”就是一例。明《姑苏志》作“碎银巷”。相传,巷内居住者大多是银匠,故名。看来,以打银为生的郑天寿,当归于心灵手巧之工匠,其枪棒剑术亦是走的轻灵套路。
纵观《水浒传》,郑天寿进场露脸,与武松、李逵、鲁智深、林冲等主流人物比较,归于装点白描甚至有时一笔带过。然细细品味,其生平轨道在章回情节铺叙时,亦有很多英豪本色体现。如,上梁山后看守金沙滩小寨、智取大名府时作为一员副将上场;两赢童贯时镇守阵西门;三败高俅时随水军作战;梁山招安后,随军平辽国,打田虎、剿王庆;在南征方腊时,作为偏将随水军智取润州(唐改丹徒,今镇江市)等。纵观其战绩虽无突出表现,却也是赴汤蹈火、恪尽职守。可惜在跟随卢俊义攻击宣州(今
安徽宣城)时,突遭城楼飞下的磨扇击中阵亡。生前,他在梁山英豪排座次时为七十四条豪杰,属地煞星七十二员之一,星号“地异星”,司职步军将校(共17名)。身后,他被朝廷追封为偏将、义节郎。这个偏将职务,据《简明古代职官辞典》所载,在古代为偏师之将,即偏裨,是将佐的通称。
不过,历史上另有许多古典小说对郑天寿的豪杰之举与归终,均有不同表述,如《荡寇志》《残水浒》《水浒中传》《水浒新传》等等。此外,传统京剧中亦有展现郑天寿形象的剧目,如《蔡家庄》等。至于姑苏在北宋历史上是不是真有郑天寿其人其事,笔者就不得而知了。撰此拙文,那纯粹是权当壶中日月的传奇谈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