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岳阳墙体广告 “海南木瓜4个19.9元团,还差2人”“1元就拼进口车厘子,定量7人团”……如今,很多微信用户都触摸过相似的线上团购生果活动,只需某个微信好友主张,凑够必定人数即可成团,
报价相对实惠,赶上促销抽奖还能享用1元价。
在北京上大学的李凌有一回在班级微信群里看到拼团买生果的信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花19.9元买了10个橙子。“下单第二天就收到货了,滋味不错。现在我经常参加这种团购,除了实惠便利,还能与兄弟们‘有福同享’,我想这是年轻人热心拼团的主要原因。”李凌说。
不过,跟着可“拼”产品把戏增多、花费集体日益扩展,一些拼团渠道也暴露出很多侵害花费者利益的疑问。
一是走漏客户个人信息。
四川省
成都市的王雪萌不久前参加了一个19.9元可购2盒进口蓝莓的拼团活动,在这一拼团网站注册时王雪萌留了个心眼,运用化名“王雪”注册。两天后蓝莓到货,质量还不错。但是烦恼也开端了,一个星期后各种推销电话接二连三,对方在电话里称她为王雪女士。“我首次用这个名字购物,收到快递后也将写有个人信息的快递单撕碎了,即是拼团渠道走漏的信息。”王雪萌十分愤慨。
在互联网上关于拼团论题的评论中,不少用户都反映自个的个人信息被拼团渠道走漏,置疑某些拼团渠道即是故意使出贱价“诱饵”来套取用户信息。
二是名为抽奖实为集资。
江西省
南昌市的张鹏参加了一个“1元泰国山竹5斤50人团”。该拼团渠道在组团成功的订单中随机抽取中奖者,一等奖送生果,二等奖送88元代金券,未中奖的交还钱款。李鹏发起亲朋好友,十分困难凑够了50人组团成功,参加抽奖。几天后,他收到渠道信息,他的团并未中奖,而我们的付款5天后才交还至账户。
“这样的拼团抽奖活动不少,就没有听说过有中奖的。而且渠道也不会发布中奖名单,很不通明。”李鹏置疑抽奖仅仅噱头,事实上没人中奖,这仅仅渠道在变相集资。
三是售后效劳良莠不齐。“寄到的生果现已不新鲜,无法吃了,可跟客服交流,对方各样抵赖,疑问没有处理。”北京的夏小姐说,她周围一些兄弟曾在拼团渠道上买到过冒充产品,请求退货对方并不理睬。“很多人都觉得金额不多不值得羁绊,就忍了。”她说。
遇到这种不靠谱的拼团,咱只能吃哑巴亏吗?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花费者权益维护法研究中心主任张严方提出“勿以恶小而纵之”,花费者应当活跃进行维权。他介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花费者权益维护法》第十四条,花费者在采购、运用产品和接受效劳时,享有个人信息依法得到维护的权力。“不过在王雪萌事例中,因为她没有运用实在名字,无法证明订单中的王雪即是她,所以举证进程中会遇到费事,然后影响到维权作用。”张严方主张,在这种拼团渠道花费时,花费者应供给实在名字,便于维权时举证。其次,关于网上订单的一些流程依据要注意保留。订单和短信等电子信息要截屏存盘,纸质订单要保留,丢弃快递盒时个人信息要及时毁掉,削减走漏途径。当呈现个人信息走漏时,可以拨打12315直接投诉告发。“要注意商家是不是供给合法发票,这触及商家是不是依法纳税和花费者个人维权举证时有无凭证的疑问。”张严方说。
张严方以为,“拼团”虽然都是小订单,但聚沙成塔,全体上花费量十分可观,而且契合将来
移动互联式、交际场景嵌入式的花费新潮流,远景看好,对其存在的疑问要予以充分注重。“花费者毕竟是弱势一方,对花费者个人信息维护、售后效劳等疑问怎么标准、处理,政府和行业协会应立刻进行研究,尽快拟定出游戏规则。”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