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9月下旬,由雅安日报传媒集团主办的“雅安市第二届优秀评论征集比赛”开赛以来,得到全市评论爱好者的大力支持,陆续收到了许多评论作品。首轮话题“众志成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优秀作品已经出炉,现特别甄选其中几篇优秀作品,搭配评委的麻辣点评,为读者新鲜呈现。
脱贫攻坚应避免三个倾向
□ 杨洪
在雅安,灾后重建和脱贫攻坚是今年两大中心任务。随着三年重建的全面胜利,脱贫攻坚几乎走到舞台中央。在城市,在机关,在
乡村,网络上有、标语上有、电视上有,力度空前,措施得力,可谓氛围浓厚,几乎人人知晓,这已经相当不容易。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更是千家万户心头的热切期盼,其重要性、必要性毋庸置疑。笔者想说的是,把好事做好,脱贫攻坚应尽量避免三个倾向,俏皮点说就是——不要太“那个”。
一是不要太急。不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时间期限,就连某个贫困村、某个贫困户什么时间脱贫也有具体的时间表。这当然是为了督查,为了抓落实,不让工作停在口号上和计划上,但具体到某个点之后,就会出现急躁的情绪。有的项目迟迟无法落实,一旦落实马上就要落地,今天宣布了,明天就喊开工,什么时间就要有啥成效。正可谓一口吃不成大胖子,房子得一层层建,致富得一点点增收,不能太急,不能违背科学规律,更不能因为抢时间抢出劣质工程。否则,想做好事做出来的就不一定是好事了。
二是不要太轻。所谓太轻就是指浮在面上,沉不下去。就笔者观察,这样鸿毛式的脱贫在有些地方时隐时现。有的脱贫干部总是被机关事务缠身,沉不到脱贫一线;有的人倒是沉下去了,心还是浮在面上,被标语、档案、材料弄得头昏脑胀;有的想的是如何短期有效地完成数字上的阶段目标,很少去研究长期从根本上助农脱贫的措施。
三是不要太热。在乡间,很多人看到了党和政府抓脱贫攻坚的决心,感受到了力度,赞赏者很多,但嗤之以鼻“吊二话”的也有。有人说,有的地方脱贫攻坚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上面的干部忙得要死,下面的群众死都不忙。没有把“要我脱贫”真正转化为“我要脱贫”,等靠要思想存在。所以很多人说,脱贫攻坚要找好主角,主角需要不断升温,配角就不要太热,还要针对不同的贫困类型施以不同的热度。否则,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坐等他人来烧柴升温,久而久之,冻得发抖的人都不愿再拾柴烧火,反倒责怪旁人送温暖的速度太慢。
脱贫攻坚,既是攻坚就说明不容易完成,越是不容易越不能追求一蹴而就,就越是需要科学组织、精心组织,沉到下面、落到实处,尤其是要通过扶持,真正激发起群众的致富欲望和旺盛的斗志,而不是坐享其成,甘当贫困户。
点评评委 杨满康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正视问题是勇气,解决问题是水平。民情、村情复杂,最需扭住“精准”脱贫施策,最需扶贫干部和相关负责同志有耐心、有恒心、能细心。形势越是严峻,越需保持冷静,越需求稳。只有在不要太急、不要太轻、不要太热稳步推进中,才能将各项扶贫政策和举措落实到“最后一公里”,产生切实的扶贫效应。本评论实事求是旗帜鲜明地论证了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避免的“三个倾向”,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值得参考。
抓扶贫重在实干
□ 万季雨
近日,市委三届十三次全会通过的《中共雅安市委关于坚持绿色发展 推进发展振兴 加快建设美丽雅安生态强市的意见》指出:到 2018年,全市现行标准下剩余29095名
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6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市委三届十三次全会意见要变“真金
白银”,实实在在惠及扶贫村、扶贫户,靠的是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真抓实干。没有那么一股子干劲儿,不甩开膀子、迈开步子,就难以把意见蓝图化为现实、把扶贫事业推向前进。
如何打赢这场硬仗,如何让“扶贫”变“脱贫”,“脱贫”后不再“返贫”?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真干、实干,见成效。
抓扶贫,要火眼金睛。2015年8月下旬,雅安261个贫困村迎来了“第一书记”,他们成为脱贫攻坚战的中坚力量。工作中“第一书记”踏踏实实沉到基层,与贫困村民同吃同住,望、闻、问、切中把好脉,把真正的贫困人口挑出来,精准掌握贫困村、贫困户致贫原因,深入了解他们所思所想所盼,针对问题对症下药。做到每个村都有扶贫详规、组有措施、户有安排,扶贫才更有实效,才更得民心,国家扶贫资金才能实打实用在刀刃上,一点都不浪费。
抓扶贫,要动真碰硬。扶贫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特别是在确认贫困对象时矛盾突出,必须精准识贫,找到真正需要帮扶的对象。如果处理不恰当,扶贫好事变坏事,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不回避问题,矛盾之中找问题突破口,“亮剑”动真格,敢于硬碰硬,扶贫政策主旨才能不偏不离。
抓扶贫,要腿勤善思。腿勤就要迈开步子,深入所在贫困村、贫困户调研,倾听百姓声音;善思就是要开动脑筋,察颜观色中总结不同声音,找到解决问题的着力点,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子。召开圆桌会、院坝会、村民委员会等,把百姓声音说出来,把开出的方子抛出去,集思广益,达成共识,形成工作方案付诸实施。
抓扶贫重在实干,再深再难的险滩,我们只有一步一步趟过去,才能真正走好脱贫的路子。
点评评委 熊蕊
为政之道,忧无策,更忧有良策而不落实。不落实,再好的蓝图只能是一纸空文,再美的夙愿只能是空中楼阁,再近的目标只能是镜花水月。此评论围绕雅安脱贫攻坚目标,提出对症下药、动真碰硬、腿勤善思三个方面实干的具体内容。行文有重点、有步骤、有秩序,逻辑性强,值得参考。
脱贫攻坚须定好“小目标”
□ 单竹喧
“想做世界最好是对的,但是最好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说我先挣它1个亿。”近日,华人首富王健林的语录在网络上不胫而走,不少网友表示,被这个“小目标”震撼到了。
巨富所指“小目标”,无非是号召大家,在找准适合自己努力方向后,一步步朝着梦想前进。聚焦到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也要在锁定“四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这个大目标基础上,定好“小目标”,细化措施、挂图作战,明确责任、精准破难,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
定好“小目标”,就要锁定脱贫攻坚的任务。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我市已明确,今年要实现150个贫困村“摘帽”、1.2万贫困人口脱贫,这就是挂图作战的图、纲举目张的纲,必须全力以赴,苦干实干。要聚焦重点对象,锁定“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因人因户施策,坚决做到“六个精准”,确保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坚持扶贫对象精准,是工作的前提,底数清、任务清、责任清,才能确保“找对穷根”;项目安排精准,将项目收益对象、实施内容、投资规模、进度安排等明确到村到户,才能确保“量体裁衣”;资金使用精准,注重整合资金、捆绑使用,才能确保“精准滴灌”;措施到户精准,就是结合贫困户脱贫需求,确保“开对药方”;因村派人精准,就是按需选派各级干部组成驻村帮扶工作组,确保“靶向治疗”;脱贫成效精准,就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脱贫验收评估机制,实行贫困人口、贫困村有序退出、动态管理。
定好“小目标”,就要夯实责任抓好落实。脱贫攻坚既是第一民生工程,也是重大政治任务。前段时间,36名市级领导带队开展蹲点调研督导,这既是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大推动,也是在层层传递压力。各级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和“赶考”意识,将脱贫攻坚作为直接检验自身党性原则强不强、为民情怀深不深、干部工作作风实不实的“试金石”,向脱贫攻坚发起总攻,冲在一线、干在一线,担好责、尽好责;同时,充分激发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加强感恩教育和“新生活、新风尚”的培育,引导他们用勤劳双手改变落后面貌,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干群共唱脱贫攻坚“大合唱”。
吹响了发展振兴号角的雅安,正朝着“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铿锵迈进。当前,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处在一个非常时期、紧急状态,定好“小目标”,就是把脱贫攻坚摆在“唯此为大”的位置来抓,以念兹在兹的为民情怀,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坚韧干劲,苦干实干、拼搏奉献,把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确保发展不失重、不失速、不失语。
“赶考”还在路上,脱贫奔康任务重。越是关键时期,越要拿出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心怀“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的责任感,“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雅安必将能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建成全面小康,不让一个人掉队!
点评评委 李国斌
评论切忌大而空,泛泛而谈。虽然这一轮的命题是“众志成城,打赢脱贫攻坚战”,但是本文作者将论点定格在“小目标”上,因而就有了明确的靶心,集中火力攻坚“小目标”,步步推进,丝丝入扣。
这篇论文语言生动活泼,干脆简练,引用了相当多的民间口语和谚语,立体展现了论据的力量和气势,让人有阅读的快感。 比如“开对药方”、“靶向治疗”都是
医疗术语,用在这里却相当有疗效;还比如为了说明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用了“试金石”、“大合唱”,把干部抓落实,群众真参与结合在一起,具有直接了当的说服力。其他如“念兹在兹”、“唯此为大”、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都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脱贫攻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总之,本篇文章胜在语言生动,同时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节奏明快,是这一轮稿件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