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安墙体广告 当精准扶贫遇上“互联网+”,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这意味着一台电脑、一台电视,甚至一部
手机,都能成为偏远地区贫困群众打通发家致富路的法宝;意味着通过精准扶贫网络信息化管理,能让精准脱贫真的实起来,杜绝“数字脱贫”现象。
“互联网+精准扶贫”,如今正成为我市贫困地区发展后发赶超的重要抓手,加快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农村淘宝“淘”出村民新生活
“虎子,帮我在网上买瓶洗发水。”“虎子,帮我买两盒夏威夷果……”
“好咧,一个一个来,别急,我会给大家都买齐的。”11月9日,在岳池县乔家镇
农村淘宝合伙人张小虎的“淘宝店”里,一群村民围在张小虎的电脑前,列出购物清单,让他帮忙购买。
张小虎今年29岁,家住乔家镇催龙村4组,乡亲们都叫他“虎子”。虎子是村里唯一的大学生。去年11月,他回乡创业,在村里开起了
农村淘宝店。张小虎告诉记者,自
农村淘宝店开张以来,销售额最多的一天达1.9万元,成功地打开了他的致富大门。
而在
广安区大龙乡战斗村,“第一书记”张科去年在村上开起淘宝店,两个多月时间卖出3000多个柚子。尝到“互联网+”的甜头后,今年,他在柚子的规范化管理上下功夫,将去年底建成的“
广安e站”利用起来,在多个电商平台上销售。
“借力电商脱贫攻坚,目前全市正在铺开一张‘网’。”市扶贫移民局负责人表示,去年,电子商务进
农村项目在广
安顺利实施,共建设村级服务站140个,对3000余人次进行了电商培训。“今年3月,
广安市成功创建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市。‘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市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大利器。”
远程教育富了脑袋鼓了钱袋
产业发展欣欣向荣,道路四通八达,房屋修缮一新,乡风文明和谐……11月10日,记者走进
广安区龙安乡集中村,以前贫穷落后的贫困村,如今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巨变源于扶贫扶智,远程教育给力。”该村“第一书记”刘华兰告诉记者,刚来时,她发现一些村民无所事事,对脱贫“等、靠、要”思想严重。
“要让群众行动起来,必须解决思想问题。”刘华兰说,该村的法宝之一便是利用远程教育设备,既给群众“洗脑”,又帮助他们寻找致富的方法。一年来,集中村通过有节奏地对大家开展“大集中”培训,村民们的思想开始慢慢“富”起来,主动找方法脱贫致富。
村民曹建波一直搞养殖,但由于缺乏技术,始终挣不了几个钱。刘华兰介绍他通过远程教育平台学习技术,并与村上合作,一年下来,他养鸭10万余只,纯利润达30余万元,也让集中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大丰收。
不光如此,刘华兰还通过浏览远程教育系统的致富故事,探索建立起了业主引导、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产业发展模式,成功引进业主李小平承包改造山地,发展培育银杏苗木,通过摘采其叶片销售到医药制造行业,让当地群众获取土地出租租金和打工收入。
建大数据精准脱贫更实更快
在一台大“电脑”上,只需动手指轻轻点击,帮扶责任人、扶贫政策、贫困户脱贫动态等信息一目了然。
这台“电脑”,便是
广安区今年8月,运用“互联网+”理念创新建立的脱贫攻坚APP信息管理平台。该平台共设有区、乡、村三级界面,含有基本情况、“五个一”
帮扶动态、帮扶规划、贫困户帮扶痕迹化管理、帮扶成效等内容,促进脱贫攻坚工作管理高效便捷、政策精准落地、帮扶过程透明的同时,实现了精准扶贫工作由“粗放管理”向“精准管理”“数字化管理”转变。
探索建立APP,是我市探索“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建立精准扶贫痕迹“全程纪实”制度的举措之一。
早在之前,我市便立足“扶贫手册”,创新制作了《
广安市精准扶贫痕迹管理记录簿》,内容涉及贫困户基本情况、帮扶规划、帮扶措施、帮扶成效及政策清单等方面内容,全过程展现贫困群众识别、帮扶、增收等过程和成效痕迹。同时,充分运用
手机“扫一扫”功能,设计制作贫困户“二维码”信息卡,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构建起了贫困户“一册一簿一卡”的痕迹管理体系。通过全面推行精准扶贫痕迹化管理模式,将脱贫攻坚工作延伸到扶贫前线,实现扶贫信息精准掌握、扶贫过程精准管控、扶贫问题精准协调、扶贫保障精准到位,激活脱贫攻坚整盘棋,让精准脱贫更实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