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巴中
墙体广告 对本次演出的主持人、川籍演员刘劲来说,今晚的演出已是他的第四次“长征”——在扮演周恩来总理的21个年头里,他拍摄长征题材的作品无数,“从瑞金到陕北的路,翻越夹金山等等,我已经完整走了不止3遍了。”之所以说今晚是第四次“长征”,是因为他此前在排练话剧《从湘江到遵义》时不慎小腿骨折,而为了今晚的演出效果,他决定不遵医嘱,坚持放下双拐步行上台。
“再多伤痛我都坚持下来了,正是红军前辈的长征精神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他表示,长征精神就是坚持到底的信念,“无论年代、职业、境遇,低谷还是顺境,只要你理解长征的这种宝贵精神财富,就一定会奋发向上,不会被困难打倒。”
观众心声 《长征》带来的坚定信念不可磨灭
长征胜利80周年,眼前的这部大型交响套曲却用音乐将现场观众带回到艰苦奋斗的年月,带回到两万五千里后的会师瞬间。
“我们把这次经历也当成家里的一次长征。”来自
成都的观众彭薇如是形容自己看完演出后的心情,在她身后同样按捺不住的,是来自
成都市青羊区的78位小学生的家长们,“我们的孩子们作为合唱团成员在国家大剧院参加了演出,全家人都非常激动。”
“当我和舞台上的女儿四目相对时,女儿眼里的那种虔诚让我真的平静不下来了,真的感受到长征的精神在
现代的一种传承。”彭薇和78位家长们陪着孩子们来京已经快一周,在她的理解中,也许年幼的孩子们现在还不能深刻地理解长征的艰苦,“但我相信通过这一次经历和磨练,她会健康快乐地成长起来,为社会以后的发展做出真正的贡献。”
演出结束后,这群来自
四川的观众们久久不愿离去,而是围在音乐厅门口的小屏幕前回味起了《长征》的现场视频,“作为
四川人我们觉得很骄傲,从历史上讲,两万五千里长征,有一万五千里是在
四川进行的,这段经历和长征精神给我们带来的坚定信念是至今仍不可磨灭的。”
《长征》同样也让北京的观众兴奋不已,“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相应的纪念演出和展览我们也看了一些了。”北京观众陈明宇是第一次系统性地了解红军在
四川的长征经历,他表示震撼之余,也深深为那段历史感到骄傲,“通过今天的演出,我确实通过音乐领略了很多红军在
四川经历的史实。”他表示,《长征》套曲给他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冲击。
观众张雨欣则用一句话为《长征》点了赞,“《长征》不仅让我们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还一并领略了
四川少数民族人文风情,好评!”
作品解析,《长征》绘出音乐“长路”
大型交响套曲《长征》共有九乐章,把史诗性、浪漫性、地域性和民族性作为创作的重要支撑点,把乐章与乐章之间的有机关联作为重要的布局线,从而形成一条音乐“长路”。
第一乐章 送亲人
以
江西兴国山歌发展而成的第一主题表现了红军被迫离开中央苏区悲壮地踏上二万五千里征程的情境,而以“十送红军”旋律为核心的第二主题则表达了苏区百姓依依不舍地送别亲人时如泣如诉的情感。
第二乐章 血战湘江
音乐动力性极强,节奏不规律,音响不协和。尤其中段的二重赋格及结尾挤压式非常规演奏音色和极不协和的纵向音块式长音处理,为听众提供了很大的思考空间。
第三乐章 山歌情
以
江西兴国山歌的旋律特征为主线,用清纯甜美的女声二重唱形式表达了红军官兵对苏区以及苏区人民对红军的思念之情。
第四乐章 征途
表现了遵义会议前后的两种征途,是整部交响套曲的转折性乐章。乐章的第一部分为“悲壮的征途”,具有强烈的压抑感和不屈的精神,连接部经过铜管由暗到明的和声变化后进入乐章的第二部分“光明的征途”,昭示着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第五乐章 勇士/飞夺泸定
用音乐描绘了在激流滚滚的大渡河上十八勇士飞夺泸定桥的场景以及对勇士们的赞颂。
第六乐章 彝海情深
由三个段落组成。“晨曦”是场景式的描绘段落,旋律主题来自彝族民歌“祈福”。“盟”是一首女声独唱歌曲,表达了彝族同胞对红军不离不弃的情感与情怀。“山寨篝火”是极其热情奔放的快板段落,以彝族民歌“打跳来”为主题素材,把具有民族团结象征意义的“彝海结盟”通过交响化的“打跳”形式推向高潮。
第七乐章 雪山草地
由“皑皑雪山”“茫茫草地”“祥云”三个段落组成,整个乐章具有藏族音乐风格特征,男声独唱“祥云”更是唱出了藏家儿女的心声。
第八乐章 红军到咱羌寨来
是一首无伴奏合唱,音乐风格唯美、朴实、生动、亲切。无伴奏合唱以及如圣咏般的童声合唱是整部交响套曲的亮点,这是一次尝试与创新。
第九乐章 大会师
最后一个乐章由庄严的号角群开始,具有隆重的仪式感,后出现与第一乐章保持主题贯穿的
江西兴国山歌和陕北民歌,其情感如释怀般地舒展,且充满激动的喜悦,使听众也仿佛看见了长征这条漫长而又艰辛的信仰之路。乐章的中段是童声合唱与女声合唱圣咏般的歌唱,是用歌声迎接未来的曙光,乐章的再现部(也是整部作品的尾声)以更加宏大的气势奏响唱响生命的礼赞。最后,作品在“长征万岁”的歌声中结束。
据悉,10月17日晚,该作品还将在
成都娇子音乐厅演出,并有望将于年内启动全国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