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墙体广告协会执行会长 | 中国三四级市场营销协会常务理事
施工流程
  • 施工报名
  • 客服回访
  • 业务洽谈
  • 签订合同
  • 三天开工
  • 十天完工

洽谈电话

400-6060-805

首页 >> 资讯报道 >>文化大戏在曹禺故乡再次开启 一场荆州花鼓戏唱热江汉平原

文化大戏在曹禺故乡再次开启 一场荆州花鼓戏唱热江汉平原

良心做事 诚信待客 专心服务
扫一扫
加好友

2016年11月18日 02:11 相关案例: 本文标签: 湖北荆州墙体广告

湖北荆州墙体广告  “锵锵锵……”一阵急迫的锣鼓往后,幕启,伴随着动听动听的曲调,生旦净丑相继粉墨登场。高腔昂扬,悲腔催泪。一场苍凉绝唱《焚香记》,在江汉平原潜江市唱响,唱热了寒意袭人的初冬。
  幕闭,余音绕梁,掌声经年累月。
  全新改编《焚香记》首演
  戏迷大喊过瘾
  16日下午1时许,小雨淅淅沥沥。整个江汉平原,笼罩在初冬的寒意当中。
  在潜江市江汉艺术职业学院礼堂门口,挤满了翘首以盼的人群。再过一小时,第二届湖北荆州花鼓戏艺术节就要在这儿开幕了。
  顾不上小雨打湿头发,人们手上拿着票,双眼盯着礼堂门口那张写着“焚香记”三个大字的海报。议论声不时传来:“传闻这次焚香记经过了改编,今天是首演呢。”“看来我这次从广州赶回来,值得!”
  热烈的空气,传染了路过的学生们,不时有学生过来问询:“还有票吗?”得到否定的答复后,一脸绝望地离去。
  下午2时30分,开幕式后,由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带来的《焚香记》如约上演。
  大幕拉起,伴着动听动听的曲调,著名艺人吴珍珍扮演的敫桂英翩翩登场。以后,生旦净丑纷繁露脸,歌声灵动,高腔昂扬,悲腔催泪,一场苍凉的绝唱呈如今观众们面前。
  这是江汉平原戏迷们再了解不过的情节:落第墨客王魁穷途末路,病倒在雪地当中,青楼女子敫桂英路过海神庙救了王魁,倾其所有为其看病,并与他结为夫妻。王魁再次进京赶考,夫妻别离之时,又来到海神庙焚香许愿,愿夫妻二人不离不弃,白头相依。谁料王魁科场得中状元后,却忘情负义,入赘相府。桂英得知后,沉痛不已,来到海神庙求助神灵。海神深受感动,派手下捉拿王魁,并火烧状元楼,为敫桂英伸张了公理。
  “哈哈,这个王魁有点像陈世美。”观众们大喊过瘾,热烈鼓掌,久久不肯离去。
  青年艺人担大梁
  花鼓戏后继有人
  “咱们荆州花鼓戏后继有人了。”这是戏迷们最大的感触。洪湖剧院的左先生说:“看了《焚香记》的扮演,不由惊叹这一批花鼓新角的声台形表功力竟如此老练!”
  出演这场《焚香记》的,大多是青年艺人,主演吴珍珍1986年出世,主演答沙1988年出世。
  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原潜江花鼓剧团)院长吴培义对此深有感触:这些年,周边花鼓戏曲院经常到潜江来借青年艺人。武汉洪湖监利,只需有需求青年艺人的时分,第一个想到的都是潜江。
  为了传承好花鼓戏,2006年,潜江市花鼓剧院与华中师范大学、湖北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开办花鼓戏大专班,定向培育20余名花鼓戏专业艺人。《焚香记》的主演吴珍珍和答沙,均结业于花鼓戏大专班。
  结业分配上岗后,为了留住这批艺人,潜江花鼓剧院的领导们四处奔走,一次性处理了他们的编制疑问。
  一晃10年过去了,这批青年艺人在院领导和老戏骨们的培育扶持下,已经生长为文艺扮演主干。由他们主演的一批精品剧目屡次在省内外扮演中夺得大奖。
  年青艺人多,尖端艺人也不少。在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国家一级艺人就有4个。国家一级艺人、中国戏曲扮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获得者、非物质文明遗产传承人胡新中,退休以后又被剧团返聘。他告诉楚天都市报记者,“戏曲需求艺术大腕,艺术大腕可以救活一个剧团,乃至救活一个剧种。”
  为了培育出这么的大腕,年逾六旬的胡新中开端了以身作则,剧团里老练的艺人,都没少受他的教导。
  难忘故土戏
  难舍故土情
  提到荆州花鼓戏,可这儿的荆州仅仅一个曲种名。荆州花鼓戏本来叫天沔花鼓戏,由于盛行的区域都归于原荆州区域,后来改称荆州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来源于田间。在江汉平原,村夫栽种、薅草都有歌,劳动时歌,通常声响嘹亮动听,一人唱,众人和,“高腔”、“悲腔”就在此地构成。而经过不断开展,乡野田间的小调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一种本地戏曲。
  吴培义院长用一句话归纳了荆州花鼓戏的特色:“多高腔、悲腔,很难唱,对艺人的嗓音条件请求很高。”
  “难唱”这个特色,使得荆州花鼓戏相较于唱腔较低的黄梅戏等剧种,遍及起来难度更大。不过也由于这个特色,使得荆州花鼓戏更简略在舞台上引起轰动。
  1984年,原潜江花鼓剧团到北京公民剧院扮演,凭着艺人们的精彩扮演,门票完全赖零售,竟然连演了12场,场场爆满。
  吴培义院长回想,当年1月5日,曹禺也买票来到了现场。一出剧演完,曹禺冲上舞台,握着艺人的手,眼泪汪汪地大喊:“我也是潜江的,我也是潜江的!”
  曹禺和潜江的缘分,从这儿开端开展。而潜江,更由于这次老乡见老乡的“眼泪汪汪”,感触到了戏曲的力气,开端从头给自个的将来定位。
  从那以后,潜江花鼓剧团将曹禺的《田野》改编成了花鼓戏,唱到了曹禺80大寿的现场。1996年,《田野》被复排为《田野情仇》,进京为全国第六次文代会倾情扮演。
  本地戏曲根植民间花开最盛
  “有人才,有剧目,有空气,有大众见识,有政府支持,这是戏曲开展的几个前提条件。”吴培义院长说,花鼓戏唱热江汉平原,有果有因。
  花鼓戏是潜江人的情结。本地盛行这么一句俗语,“听了花鼓子哟喂哟,害病不消吃得药。”这届艺术节,更是成了潜江和江汉平原戏迷们的狂欢。
  本年50岁的老戏迷王盛年这些年一直在广州作业,这次,是特地回潜江老家来看《焚香记》首演的。
  “家门口办花鼓戏艺术节,怎样能不回来呢!”王盛年说,曾经要看花鼓戏可不简略,专业剧团的扮演少,更多只能看活泼在田间地头的民营花鼓戏班扮演。“要是哪个本地搭台唱戏,咱们这帮戏迷们都奔走相告,像过节赶集相同,一起看花鼓子。”
  “如今要看戏就简略多了。湖北省花鼓戏研究院送戏下乡,时不时就有一场。”王盛年领会最深的,仍是场所建造,“曹禺戏楼、潜江剧院、曹禺大剧院,老家建起了这么多戏曲文明设备。我走遍了全国各地,仍是潜江的戏曲空气最浓。”
  王盛年的领会,生活在潜江的人感触犹深。这些年,潜江每年送文艺到基层扮演150场(其间花鼓戏100场)以上。
  曹禺大师的故乡,早就给自个定位为戏曲之都。“这是很难带来显着经济效益的,但却能进步城市形象和品位,更主要的是,可以极大地丰厚大众的文明生活,传承传统艺术,建造文明潜江。”对这个定位,潜江市文明局的领导们这么解读。
  而在潜江市新近出台的复兴花鼓戏5年方案中清晰写道:“推进潜江成为江汉平原及全省花鼓戏新剧目创造排演基地、中青年花鼓戏人才培训基地、花鼓戏艺术走进大众走进学校实习基地、花鼓戏艺术研究传承和沟通基地……积极扶持民办花鼓剧团,在方针、资金上予以歪斜,引导其以接地气的扮演为广阔农民兄弟供给服务。”
  起源于江汉平原的荆州花鼓戏,在潜江生根发芽,花开最盛。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

广告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