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昌墙体广告 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是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推进法治
南昌建设的现实需要。记者昨日获悉,我市制定《关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具体实施意见》,到“十三五”末,实现全市法律援助案件总量显著增长,质量明显提高;县(区)财政投入显著提高;法律援助专职人员队伍不断壮大;法律援助机构普遍在临街一楼建立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的服务窗口。
婚姻家庭、教育
医疗等事项
纳入法律援助范围
据悉,我市将降低经济困难审查标准,降低门槛,将公民申请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统一调整为城乡居民最低工资标准。对军人、军属、军人遗属、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流浪乞丐人员、正在获得司法救助人员、因见义勇为请求赔偿人员、无固定经济来源的残疾人、70岁以上的老年人等特定群体及申请劳动报酬、工伤赔偿的农民工免予经济困难审查。
同时,我市将扩大法律援助案件范围,将劳动保障、婚姻家庭、食品
药品、教育
医疗、环境保护等民生紧密相关的事项,纳入法律援助补充事项范围,将符合条件的司法鉴定援助和公证援助案件纳入法律援助范围。帮助困难群体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基本生产生活方面的问题。
开辟法律援助“绿色通道”
据悉,我市将规范法律援助服务行为,严格执行法律援助事项范围和经济困难标准,使符合条件的公民都能及时获得法律援助。我市还将推进法律援助标准化建设,健全法律援助组织实施各环节业务规范,完善法律援助质量和监管标准体系,优化流程,提高效能。
同时,我市将健全法律援助便民服务机制,推行法律援助“联系卡”制度,建立在偏远地区、外出务工人员和困难群众集中的地区设立流动站巡回受案制度,对有特殊困难的受援人实行电话申请、上门受理。并开辟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对农民工、困难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军人军属、失独家庭等符合条件的申请,原则上当日受理、当日指派、快速办理。
此外,我市将建立法律援助需求调查、统计分析、综合研判等制度,健全重大事项报告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对农民工集体讨薪、特大交通事故、重大自然灾害等引发的群体性事项和复杂、疑难案件,实行集体讨论、全程跟踪、重点督办。
公共法律服务平台
逐步延伸至村居(社区)
据了解,我市将加快法律援助信息化建设步伐,以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作为主抓手,加快推进线上线下并行、实体虚拟同步、前台后台联动,覆盖市县(区)乡(镇、街道)逐步延伸至村居(社区)的法律援助网络体系建设,实现法律援助服务的窗口化、一站式、零距离。
同时,运用“互联网+”打造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网上虚拟法律援助服务大厅,加快推进,集援务公开、信息查询、咨询服务、统计分析、网上监管和网上申请、受理、审查、指派、结案、归档等功能于一体,全要素、全流程、全集成的法律援助业务系统研发和运用,并逐步实现与相关单位的信息共享和服务协同,以信息化促进法律援助管理提质增效。
此外,我市还将加强法律援助机构队伍建设,加大政府购买公益岗位的力度,配齐配强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把法律援助公益岗位纳入政府购买公益岗位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