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芜湖墙体广告 10月23日下午,接连多日的小雨,使得通往中国花鼓灯第一村、
蚌埠市禹会区冯嘴子村的路途坑坑洼洼,满是泥泞。伫立在村口的闻名花鼓灯大师——冯国佩雕像,在秋风秋雨的挟裹下,显得有些寂静萧条。
10月23日下午,上百位花鼓灯演员集合在冯嘴子村扮演
下午三点,一阵欢快的锣鼓声,敲响这个安静的皖北村子,乡民们纷繁走出家门来到村口的中心广场,几十名花鼓灯演员披红带彩、梳妆打扮,为行将登台的扮演严重预备。
锣鼓声声,彩扇翻舞,高兴的大家踩着节拍跳起来了!但是,偌大的中心广场,围聚在一同的除了白叟,只要孩子。
记者查询中发现,尽管传统戏曲还守在扎根的土壤里顽强存活着,但由于受流行文明的冲击,由于年轻演员的流失,正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危机。
民间戏曲,扎根底层,繁于底层
孩子们在上台前合影留念
千百年来,生长在淮河两岸的大家在稼穑、渔猎之余,每每于婚嫁、祭祀和庆岁之时,都会以花鼓灯这种粗暴、豪宕的民间艺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感谢和忠诚。它因美丽的身形和悠扬的唱腔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东方芭蕾”。
而冯嘴子村无疑是中国花鼓灯艺术明灯中最为耀眼的一盏。冯嘴子村庄已经有数百年的前史,村中居民以冯姓居多。在这个具有3000多乡民的村子里,上至八十多岁的耄耋白叟,下至三五岁的幼齿孩提,每个人拿起扇子,就可以“耍”一段花鼓灯扮演。
当天,作为
蚌埠市安排的花鼓灯艺术展演周的主要活动之一,这儿将举办花鼓灯下底层扮演。不管是活跃在大舞台中心的花鼓灯专家,仍是草台班子的民间演员,都会在舞台上,一展清扬的歌喉和欢快的舞姿。
本年才10岁的冯鑫雅和小伙伴们穿好衣服和道具,围聚在一同,兴奋地留影摄影,10分钟后,她将和别的小演员一同跳一段火热的开场舞蹈。别看鑫 雅年纪小,却已经有着6年登台扮演经历的“老演员”了,在4岁的时分,就跟着爸爸妈妈去
常州、北京等地扮演,周末课余,她还会跟从老一辈们,在周围村镇进行 扮演。
“不管是农闲仍是节假日,乡民们都会自觉安排到一同,敲起震天的锣鼓,扭起欢娱的舞步,用朴素火热的方法表达着对祖国对家乡对美好生活的热 爱。”据73岁的老演员冯汝票介绍,在冯嘴子村,花鼓灯艺术已经有300年的前史,到冯鑫雅这一代是第八代。村里还有4户乡民,祖孙三代都玩花鼓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