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墙体广告 “终于等到这一天。”12月15日,张志恬在微信里发出了一条期盼已久的朋友圈信息。这一天对她来说等待了十年。从10年前成为
江西省红十字会下属的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江西省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省管理中心”)的一员,她一直希望自己可以实现一次造血干细胞捐献。
12月15日当天,她了却了这桩心愿,成为我省第60例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
能挽救他人生命
她说付出很值得
早在今年9月,张志恬就得知,经过初筛,自己的血型与一名病患初配成功。“但是这只是第一步。”12月14日,记者通过电话联系上当时正在
长沙做捐献准备的张志恬,她告诉记者,初筛通过后,捐献者还要进行“高分辨”检测、体检等,经过许多更为精准的检测步骤,才能确定真正配型成功。今年11月,通过重重“关卡”的她才正式确定可以捐献。
“我提前一周就来到进行捐献的
医院,是因为要进行几天的身体‘动员’。”据她介绍,身体“动员”的意思就是通过注射“动员剂”,让自己身体里的造血干细胞更加“充沛”,等到正式捐献时可以有足够的量供给出来。“到了
长沙后,我每天要去两次
医院打两针‘动员剂’,前前后后要扎十多针。”
由于自己从事造血干细胞捐献管理协调工作,张志恬在正式捐献前对捐献的过程比较了解。“正式捐献那天一大早就要去
医院,做好各项准备后,将会有约4个小时的‘抽血-输血’过程,整个身体的血液要被循环约2遍。”张志恬告诉记者,这是捐献的最关键时刻,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自己血液里的造血干细胞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分离提取出的造血干细胞将被输入受捐者体内。
“这个过程并不可怕,就和机采血小板差不多,只不过时间长一些。”12月14日,面对即将到来的正式捐献,张志恬很坦然,她唯一紧张的是怕在正式捐献前身体出问题,“这之前如果生病了,导致免疫力下降,那么很可能就不能在约定时间捐献了,所以我这几天特别小心自己的身体,连过马路都格外注意,毕竟有个人等着我去救命!”
采访中,记者还得知,今年32岁的张志恬原本打算生二胎,自9月份知道初配成功后,她立刻暂时停止了备孕计划。“虽然需要付出一些时间和精力,但是和能够挽救别人的生命相比,这些真的都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