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江门墙体广告 11日,记者从
江门市文明广电新闻出版局得悉,第七批
江门市文物维护单位现已发布,7处文物点入选。其间,工业遗产有
江门市甘化厂制糖分厂及隶属码头和
江门船厂;古墓葬有
江门市蓬江区棠下凤凰山宋代黎待举墓及墓群;近
现代首要史迹有周恩来观察新会大泽原址和林锵云新居;古修建两处有慈溪本厚堂赵公祠和宏仁堂薛氏祖祠。
据介绍,现在,
江门市各级文物维护单位的数量已达到201处。其间,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有2处,省级文物维护单位有34处,市级文物维护单位有165处,
广东省榜首批水下文物维护区1处。
据悉,接下来,文物行政部门将联合城乡规划部门抓住划定此批市保文物点的维护规划和缔造操控地带,并做好文物维护“四有”工作。2017年,
江门市文物行政部门还将依照国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请求,活跃发起做好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和第九批省级文物维护单位申报工作,
江门市的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和省级文物维护单位数量有望再立异高。
第七批
江门市文物维护单位简介:
1.
江门市甘化厂制糖分厂及隶属码头
江门甘化厂是中国“一五”计划的首要项目,是其时中国引入规划最大、榜首个通过与国外本钱及技术合作共建成功的项目。
江门甘化厂实施综合利用、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工业开展形式,综合利用甘蔗开展制糖、造纸、酵母、酒精等商品推动了全国工业开展形式的立异。1992年,甘化厂由公营企业改制为
江门甘蔗
化工厂(集团)股份有限
公司,1994年,
江门甘化厂成功在
深圳股票交易所上市,变成中国制糖类职业的榜首家上市
公司。
制糖分厂在规划之初称为北街糖厂,建成后与
江门纸浆厂合并为
江门甘化。制糖厂全套设备均从波兰引入,选用其时世界上最领先的双碳酸法制白糖,日榨甘蔗3000吨,
日产蔗糖600吨。是新中国榜首个大型产糖工业基地,曾被誉为 “亚洲榜首糖厂”。
现存
江门甘化厂制糖分厂是一座三层钢筋混凝土修建,面阔95米,进深45米,占地上积4275平方米,隶属码头坐落制糖厂东侧约80米处。制糖厂及码头规划总占地上积为12350平方米。制糖分厂内保留有109台(套)出产设备,码头保留有两台工作吊机设备。
江门甘化厂工业遗产作为
江门市最首要的工业文明遗存,见证了
江门市甚至中国工业开展的进程、中国经济对外往来的前史,凝聚了建国后中国特别是
江门人民的团体智慧和工业文明的记忆。
2.
江门船厂
广东江门船厂有限
公司前身是
江门船厂,至今已有60多年的前史。据《
广东省志·船只工业志》记载,1954年3月,设在文昌沙的广协祥船厂被政府接纳,改为公营
江门船厂。1955年到1957年,
江门船厂进行了扩建,1957年1月,永成兴等13家修造船厂组成的造船出产合作社并入该厂,通过二十多年的开展变成
广东航运船只工业
公司直属厂。1976年7月,国家六机部把该厂列为定点出产厂,先后建成舾装码头、船体加工车间、管子车间和总仓库,并置办和缔造了一批起重设备。因而,
江门船厂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出产高峰期,制作了很多铁船、工程船、运输船等不一样用处的船只,还曾造香港最大的拖船。
因为出产任务比较多,船厂不断招人,鼎盛期间达1300多人,出产车间处处可见工大家繁忙的身影。船厂在其时是省级单位,单位待遇比较好,"船厂职工去相亲的话,很吃香"。惋惜的是,后因为蓬江河的修建,造好的大船无法"出海",陆运逐步取代水运,船厂开展缓慢,90年代中期今后被
广东天健集团全资收买。占地上积18万平方米,首要修建面积6.7万平方米。分为多幢厂房、船坞、仓库、办公楼和宿舍等。
自船厂破产日起,跟着大多数设备的撤离,只剩下大型吊机若干台,厂区内之前年久失修,有些修建物自然损坏,欠缺管理人员,厂内杂草丛生。跟着,市政府对工业遗址维护的注重和“潮人径”缔造,杂草乱树被铲除,很多管理人员进入,船厂逐步康复旧日清洗干净的面貌。
3.棠下凤凰山宋代黎待举墓及墓群
穴前有凤凰池约30余亩,九塍十三坑,四水归源。黎鹏,字君则,号待举,是宋隆兴二年进士,奉旨任
广州府学正,后久居新会都会里,逝世后赐葬于棠下虎岭凤凰山。据黎氏族谱记载,这些年,黎待举子孙名人辈出,有元末清初闻名专家黎贞,清乾隆武解元黎大刚,清代外交官黎荣耀,
现代名人黎雄才,黎子流等,自黎待举以来,历代黎氏有功名爵禄的后人才干安葬在凤凰山,现在有名人古墓葬十座,棠下虎岭凤凰山然后形成了
广东黎氏先祖的古墓群。
4.周恩来观察新会大泽原址
始建于中华民国前期,在上世纪50年代变成五和二社社委会办公场合。原址为典型的客家民居,坐北向南,为单层两进深三开间修建,占地上积为176平方米,通高5.2米。墙身首要由青砖砌筑,两边山墙为泥砖墙。中间前部是堂屋,后部为大厅,前后两进被天井离隔,左右两间为厢房。天井右侧为厨房,左边为洗手间。前壁屋檐下画有岩画。
2012年依据原址现状,以保留原貌为主的原则对其进行了修理,于2013年3月竣工。竣工后,依据前史文字、相片等有关材料和老党员的口述,精选了有关周总理当年观察大泽五和二社的相片、题词和什物等,进行从头布展。现在,周恩来观察新会大泽原址已变成新会区“爱国主义及反腐倡廉教学基地” 。
5.林锵云新居
林锵云新居一房一厅约30多平方,是清朝期间的大合园修建民居群,共用屋内的大厅,住所分户寓居,墙身首要由青砖砌筑,房顶是横梁砖瓦。这座民居在2010年,罗坑镇政府、下沙村委会对林锵云新居进行全部修理。经修理理后,保留现状更无缺。2014年下沙村委会多方集资28万多元把原下沙村大来里出产队队址创新改造为林锵云新居展览室,林锵云新居展览室陈列林锵云同志领导珠江三角洲武装部队抵挡日本侵略者的事迹简介。林锵云新居为新会区“爱国主义教学基地”。
6.慈溪本厚堂赵公祠
建于清代咸丰年间,为该村开族宗祠,2014年完成全部修理。坐东北向西南,现为一路三进,现存前院、头门、前天井、中堂、后天井、后堂及两廊,通阔11.8米,通长57米,占地上积672平方米,修建占地上积515平方米,中堂通高9.6米。灰塑博古脊,青砖墙身,五岳封火山墙。头门木匾额刻有“宋室亲臣赵公祠”等字,门廊两边有石包台,绘有多幅保留较好的人物岩画,门厅两边有耳室。前天井及两廊加建屋面。中堂称“本厚堂”,架梁承13檩,圆形木质金柱。后部有木屏门。后天井两边为两廊,六瓜柱承檁。后堂为13檁梁架,三面设有神龛。头门前有160平方米的宅院,三面建有
围墙。该祠堂有必定规划,岩画保留较好,是宋室皇裔村的代表修建之一。
7.宏仁堂薛氏祖祠
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祀开村鼻祖友兴公,曾用作校舍,2008年修理后用作文明活动室。坐东南向西北,三路两进,通面阔20米,通进深29.85米,占地上积599平方米,后堂通高7.5米,具有必定规划。砖木结构,木雕技术较好,硬山顶,龙船脊,筒板瓦屋面,青砖墙身。头门为十三步架,梁架抬梁式,承13檩,木匾额刻“薛氏祖祠”,木楹联为“雄图远达;仁里安居”。天井地上铺水泥。两廊卷棚顶,承6檩。后堂称“宏仁堂”,为十五步架,抬梁式梁架,承15圆檩,瓜柱承重,圆形木质金柱,前檐设石栏板,后部设神台供先祖牌位。中路两边为两厢,两进一天井,硬山搁檩式,保留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