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墙体广告 肥西书院于1871年(清同治十年),由刘铭传、张树声、周盛波、唐定奎等淮军将领出资创建,完工之初,有正厅五进及工作、宿舍用房百余间,李鸿章书题的“聚星堂”匾额挂在第三进大厅的中心,变成群星荟聚一堂的书院象征。
书院在唐、宋时期是皇室修书或侍讲的组织。明清之际,私立书院大幅增多,变成讲学肄业的场合,专为攻读举业而设。肥西书院前期即有供童生应试的功用。左宗棠在为书院题写院名的一同,撰赠了楹联一对,联曰:
林壑西南美,
风云上下交。
上联是对肥西书院地点环境的赞许,详细而言,书院即是坐落合肥的西南方向,坐落在周公山北麓的跑马寺原址上,四野青山环抱,碧波萦流,丘壑间林木苍翠,学舍中书香满园,是个钟灵毓秀的风水宝地。下联则是期望学有所成的莘莘学子,进入胡歌以后广交全国英才,在风云际会的年代大潮中有所作为。
刘铭传作为兴办书院的倡议者,也写下了一联:
讲武昔连营,五百里星聚群贤,洗甲银河,共仰肥西人物。
论文今筑馆,二三子云程奋志,读书山麓,毋忘年少英雄。
在上联中,他满怀激情地回忆了当年习武参军的豪情壮志。他的家就在肥西书院附近的大潜山下,年轻时务农贩盐,那时西乡的山林地区常有伏莽横行,动辄打家劫舍,损害村民,出于防卫,山村遍筑圩堡,操办团练,彼此守望,且耕且战,民间尚武习尚很浓。刘铭传身躯魁梧,智勇过人,几经周折,于1862年参与了淮军,带领淮军四大营头之一的“铭字营”,与前来团聚的好汉贤士们一同驰骋疆场,浴血奋战,大军所至之处,都有一番吹角连营的威武气势。在时间短的战役空隙,将士们来到河边饮马洗甲,这种看似闲静的场景,通常恰是大战将临的前兆。数年之间,他身经百战,屡建奇功,很快从副将升至提督,后又加封一等男爵。此刻,他也欣然地看到了很多与他并肩作战的战友们也都功成名就,在这些将帅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令人敬仰的肥西人物。仅就同建肥西书院的几位来说,张树声是实践组建淮军的元老,在战场上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官场上历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署直隶总督等要职,为官清正,勤政爱民,李鸿章对他有“文武兼资,识力俱定”的盛赞。周盛波是淮军“盛字营”的主将,曾赴上海、苏南作战,中法战争时期在天津练兵,授命总统前敌各军,实授湖南提督。唐定奎于1862年参与淮军转战各地,1874年日本侵占台南,他受命出动军队抗日,迫使日军难堪退出台湾。1883年又参与对法之战,抵挡法军从越南的来袭,实授福建陸路提督。归于肥西籍的淮军名将还有叶志超、董履高、张树珊、周感传等多人。在淮军的历史上,他们都有着光辉的华章。
下联由“讲武昔连营”过片到“论文今筑馆”。上述这些肥西的淮军将领们,在倥偬的戎马生涯中,依然关怀着家乡的文明教育事业,而兴教必先办学,在这种一致下,肥西书院应运而生。张、刘、周、唐各家捐银献田,学田累计有三千多亩,以租粮作为书院的经费开支,方圆百里的学生怀着青云猛进之志前来就读。联语中的“二三子”是诸多学子的省称,书院当时实有学生六七百名,学生入学前有必要读过三年的私塾或书院,分为高、中、初三级。聘请名师大儒执教,以儒学经典为主要课程。刘铭传离任回乡时,常到书院看书写字,与学生们评论课题,他与兴办书院的乡贤们相同,殷切期望学生们不要忘掉“自古英雄出少年”的古训,爱惜青春年少的名贵韶光,发奋读书,皆成栋梁。
鄂ICP备12009549号 版权所有: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桥
联系电话: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术支持:湖北新美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